阅读记录

第四十三章 上书朝廷[2/2页]

靖难之战前夜 转身宝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r/>     相反,朱允炆能被朱元璋指定为接班人,其个人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他做着削藩的举措,却将身在南京的最大藩王朱棣放回北平,无疑不是想给朱棣留下一丝颜面。
     朱允炆想朱棣能带头支持削藩,毕竟藩王成为大明的祸害已经不是秘密。
     但朱棣,虽然清楚明白朱允炆释放他的用意,却为了自己的野心,悍然举兵发动靖难之变。
     “真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从朱棣靖难成功后,同样执行了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就不难看出,朱棣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对于王兄朱尚炳的反问,朱高炽沉默。
     的确,朱高炽还在南京之时就知道,被削去的藩王,虽然失去了实际权利,但他们在南京依然过着人上人的生活。
     “好了高炽,我代尚烈感谢你能来为他祝贺成年礼。同时,我也希望你能尽快回北平,将我的意思告知四叔,希望四叔不要自误。”
     似乎,朱尚炳为了坚定以及威胁朱棣的决心,又对朱高炽说道:
     “让四叔知道,我秦王府麾下五十万大军已经枕戈待旦,只等皇帝命令下达。”
     朱高炽贸然一听朱尚炳说起五十万大军,顿时生出怀疑。
     可是,想了想也就释然。
     原因无他,自然是朱尚炳加上了他北伐瓦剌,逼降的三十万蒙古骑兵。
     朱高炽告退离开,他的确需要尽快回去告诉父王,如今有了朱尚炳的明确态度,靖难的成功率连百分之一都不足了。
     在离开西安之前,朱高炽去见了朱尚烈,并见识到了朱尚烈从草原带回西安的十万蒙古骑兵。
     “大王,燕王世子离开西安了。”
     魏公公将朱高炽轻装简行的事情告知朱尚炳。
     朱尚炳点头,他将写好的两封信递给魏公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两封信必须交到他们本人的手中。”
     魏公公一看收信人的名字,不由皱眉直言相告:“大王,长兴候的信件好办,只是皇帝的信件却是很难。”
     长兴候,即是耿炳文。
     耿君用之子,明朝开国功臣。耿炳文早年承袭父职,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职,后随常遇春、徐达攻打大同、陕西等地,屡立战功,之后以军功封长兴侯。
     是现在大明仅存,为数不多的元老,掌大明军权。
     朱尚炳给耿炳文写信,乃是因为耿炳文与秦王府有着很深的渊源,甚至可以说耿炳文是秦王府一脉的人。
     因为在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耿炳文被朱元璋任命为秦王府左相兼陕西右丞,协助先王朱樉管理陕西。
     而且,耿炳文在陕西任职一呆就是五六年,是先王当年的左膀右臂。
     最重要的事,今年已经65岁高寿的耿炳文,会在靖难之变发生后,被朱允炆拜为大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参与平乱。
     只是,耿炳文很快兵败真定,生死成迷。
     以秦王府的记录来看,耿炳文一生都在征战沙场,其军事能力,不是朱棣以及他这些后辈可以比拟的。
     也因此,对于耿炳文迅速兵败的原因,值得朱尚炳深究。
     至于写给皇帝朱允炆的信件,听到魏公公的话后,朱尚炳同样皱眉…
    喜欢。
  

第四十三章 上书朝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