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八十八章 太白军官学校(十一)[2/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第二个,解决从枪口装弹的问题。
     制造膛线的方法有哪些呢?可以说花样百出不多讲。
     最经典的有爱德华式木制膛线拉床拉制膛线,有吴运铎挤压穿孔挤膛线。
     还有用在铁板上刻画斜纹沟槽卷管直接造膛线,不过这个方法有点异想天开了。
     解决装填问题就更简单了,次口径!就是子弹的外径比枪管的内径小。
     这样便于装填;而子弹的尾部是中空的。
     发射时,燃气使弹头尾部膨胀、紧贴枪膛嵌入膛线,在膛线的旋转压迫下,弹头又可以高速旋转而出,命中精度大幅提高;
     以上的理论基础和借鉴的历史现成的模板经验,因为远离简单,只要解决膛线的问题基本就解决了米尼枪的问题。
     理论上是没错,首先要解决批量制造的可行性。
     先看看早期的线膛枪吧。
     早期的线膛枪当然有螺旋膛线,早期的德意志杰格步枪,也就是宾夕法尼亚长步枪的前身就大名鼎鼎。
     它的装填方式很经典,其实意思就是很复杂。
     早期使用的是略大于枪管口径的球形铅弹,使用木槌用力敲进枪管。
     这样铅弹能够嵌入膛线,虽然射程和精度提高了。
     但是弹丸由于装填时会产生变形,有时候也不是特别准确。
     后来人们想出办法用的是次口径球形弹丸,但是要用浸油的亚麻布、鹿皮或者丝绸等丸衣包裹弹丸。
     以达到略微超口径;由于丸衣容易变形又不影响铅弹。
     然后用木槌敲进枪管用通条压实,这样选装飞行的子弹精度和射程更进一步增加。
     后来人们发明大弹底扩张式米尼弹,其实也是嵌入膛线。
     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装填,其本质是一样的;弹丸嵌入膛线、发射时产生陀螺效应旋转稳定飞行。
     好了,说清了原理问题,该解决生产问题了。
     这个时期的枪管一直是由工匠们手工锻打,战场上使用的几乎都是滑膛枪。
     为了装填方面快速,弹丸一般都是次口径的,虽然这样牺牲了射程和精度。
     但是却可以依靠齐射来提高火力密度和命中率。
     有人问,为什么不装备线膛枪,虽然射速慢,但是精确度高、射程远啊?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火枪的制造成本、训练、装备规模等等。
     一支线膛枪的成本可能有二到三支滑膛枪的价格,而且膛线原因残渣不容易清理、枪支的寿命也短于滑膛枪管,射速奇慢。
     同样的价格装备的军队线膛枪,单位时间内人均发射一颗子弹而滑膛枪却可以达到9颗!
     战场上永远是廉价的,快速简单的武器容易形成规模!
     扯远了,接着说枪管。
     手工业时代打造的枪管口径大小不一,以拿破仑时代的枪弹游隙就能看出来:0.070.1英寸,当然那时的子弹也不标准。
     滑膛枪时代对于枪管的要求可以说非常低,只要不炸膛,能够将子弹发射出去,这就够了。
     以一百多年后的制造标准也就是那样了,要速度就没有办法追求精度,完全是依靠火力密度堆砌命中率。
    喜欢。
  

第二百八十八章 太白军官学校(十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