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零四章 战西北(三十六)[2/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米长,它穿过察尔汗盐湖的盐壳。
     柴达木盆地有三大特点:一是储量大。
     据后世初步勘探结果,柴达木盆地盐储量为900多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一半以上。
     它不仅是中国盐矿之冠,也是世界盐矿之冠。
     这些盐可以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架设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可供70亿人食用2000多年。
     二是品位高;东台吉乃尔湖和一里平盐湖。
     卤水中锂含量,比美国同含盐湖高出10倍,比其工业开采品位高出50倍。
     三是类型全,分布相对集中,资源组合好。
     其中钠盐探明储量530多亿吨。
     硼探明储量1100多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一半。
     氯化镁探明储量约20亿吨。
     因此,柴达木盆地又称为“盐的世界”。
     茶卡盐湖,“茶卡”,藏语意为“盐海之滨”。
     盐湖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是柴达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
     这里的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
     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
     古往今来,茶卡盐湖就因盛产“大青盐”而久负盛名。
     现储盐量达4.48亿吨,氯化钠含量高达94%,可供后世14亿中国人民使用约75年。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中面积最小,确是最早开发的盐湖,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
     早在公元前206—公元25年的西汉时期,当地羌族人就已经知道采盐食用。
     《汉书?地理志》记载:“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室、仙海、盐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仙海即今青海湖,盐池就是茶卡盐湖。
     《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
     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
     各族人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
     大约从乾隆二十八年(1763)开始,官方就已有组织地对盐湖进行大规模开采,并定有盐律。
     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立了丹噶尔厅盐局,标志着茶卡盐纳入了有序经营管理轨道。
     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生产近千吨原盐。
     这个大青盐的故乡和同塔尔寺、青海湖、孟达天池齐名,被称作“青海四大景”。
     察尔汗盐湖,察尔汗是蒙古语“盐的世界”之意。
     它位于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盐湖。
     也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内陆盐湖之一,距西宁750公里。
     盐湖东西长160多公里,南北宽20—40公里。
     盐层厚约为2—20米,面积5800平方公里,海拔2670米。
     湖中储藏着500亿吨以上的氯化钠,可供70亿人食用1000年。
     还出产闻名于世的光卤石,它晶莹透亮,十分可爱。
     伴生着镁、锂、硼、碘等多种矿产,钾、盐资源极为丰富。
     在这个时代,食盐和粮食比银子都好使,只要自己牢牢的掌握住柴达木盆地。
     那么,以后多大的战争自己都打得起,甚至可以把食盐销售到全世界去。
    喜欢。
  

第四百零四章 战西北(三十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