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二十二章 河套之战(六)[2/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唐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
     高仙芝在库车驻地上,其行为俨然是中国在中亚的总督。
     就在高仙芝忙于对付吐蕃的时候,阿拉伯的国内发生革命。
     747年6月9日,阿拔斯人在呼罗珊开始了对伍麦叶王朝(中国称之为白衣大食)的战争,艾卜勒·阿拔斯以呼罗珊为基地,在内战中节节胜利。
     终于在750年4月26日攻陷首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中国称之为黑衣大食)建立了。
     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开始采取手段对抗阿拉伯的势力。
     前文已经提到,在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之下,中亚诸国均臣服于阿拉伯。
     虽然有突骑施曾经和阿拉伯对抗过一阵子,但是突骑施败亡之后,阿拉伯迅速的恢复了在中亚的统治地位。
     为了打破阿拉伯的统治,高仙芝以石国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
     其实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打击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
     高仙芝打击的,也不是亲唐的石国国王伊捺吐屯,而是阿拉伯后来册立的车鼻施特勤。
     细加考之,除天宝元载(742)一次属正月贺正外,余皆使来月份无定,并非真正意义的朝贡,不过是普通商贸来往而已,攻其国实乃同大食重新争夺河中。
     志在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规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主权。
     天宝十载(751)正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
     可见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确已取得了初期的胜利。
     在攻打石国的过程中,世人对高仙芝多有指责,如高仙芝没有信义,搞屠杀,贪财。
     其实细细分析,这些对高仙芝的指责,其实都没有什么道理。
     首先是说高仙芝没有信义,根据是已经和石国国王和谈,却用偷袭。
     中国兵法向来是兵不厌诈,李靖夜袭阴山,也是凭借和谈麻痹突厥,而后一举成功,世人多称赞这个壮举,为何高仙芝用这个办法就是没有信义?
     《资治通鉴》中记载“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明显是高仙芝为了麻痹石国而用的谋略。
     然后是说高仙芝搞屠杀,其实这是当时战争的常用手段。
     比如说开元3年之役,“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传,自已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
     孝嵩传檄诸国,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等八国,皆遣使请降。”
     为何这个时候没有“诸胡怒,连兵攻四镇”呢?
     其实所谓的“诸胡怒,连兵攻四镇”。
     只不过是中亚河中地区的西域国家,在阿拉伯的控制之下,联合进行的一次反攻活动,和高仙芝是不是屠城关系并不大。
     最后是说高仙芝贪财,这一点最为冤枉,兵法有云:“使贪使愚”。
     高仙芝正是完美的应用了这条兵法,所以他的军队才可以保持如此高的战斗力。
    喜欢。
  

第四百二十二章 河套之战(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