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一十九章 东南亚(五)[2/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长为世界民族之林中人口数量最多的一枝。
     现在问题来了,前往南洋淘金的华人,是否仅用一句“大家都是中国人”。
     就足以凝结为一个整体,共同应对马来人、达雅人,乃至西方列强的竞争呢?
     答案并没有那么简单。
     就像你不能单凭一句大家都是马来人或者JD徒的口号,就让印泥、马来合并,欧洲统一一样。
     不过可以肯定的,走出国门之后,基于血源关系而凝结成的一个个基层宗社组织,是很难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了。
     一定要坚持这样做,就将面临显而易见的人力短板。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是中国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
     洪门“兄弟会”式的组织关系,以及“反清复明”理念在意识形态上的优势,使得洪门的组织形式,成为了海外华人社群的普遍选择。
     比如在20世纪初,旧金山据称就有90%的华人隶属于H门致公堂。
     这促使身处海外的S中山在发现这一特点后,政治性的选择了加入“洪门”组织。
     后者及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至于后世中国的政党序列中,还有“Z公党”一席之地。
     说到这里,再顺便说一下,在推翻清朝之后,“恢复华夏”的口号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反过来,洪门“兄弟会”联盟式的组织理念,却一定程度使之在后来的历史中被边缘化。
     在出身洪门的政治人物看来,联邦式的“联省共和”制,应该是我国政治体制重建的基础。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曾经与S中山政见不和,甚至炮轰中山舰的粤军将领C炯明。
     后者在下野之后,在X港着手以洪门Z公堂为基础,转型成为了政党式的“中国Z公党”。
     与洪门组织在推翻清朝后被边缘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富庶且临海的S海县及J浙地区成为“M国”地缘中心后。
     组织严密、执行力强的青帮组织,反而在政治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露脸机会,虽然他们是工具。
     以至于一直有传闻,常凯申曾经一度加入过青帮。
     上述内容,不仅能够让我们从更高维度,看待20世纪初的那段历史。
     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解,海外华人社团,为什么会倾向于以“洪门”思想和组织形式来凝结社群。
     18世纪中后期的西加里曼丹地区,便是较早在海外开花结果的洪门式组织试验田。
     也可以这样说,当时活跃于西加里曼丹的各个华人“公司”,在组织形式上几乎都可以被归类于“洪门”组织。
     洪门“兄弟会”式的组织特点,同样为后世西方研究者所关注,其英文名称即为“中国兄弟会”。
     之所以前面要标注“中国”二字,是因为比洪门思想在中国的兴起稍晚一点。
     18世纪初,英国也诞生了一个“兄弟会”组织——G济会,并在随后的岁月里,在整个西方尤其是米国发展壮大。
    喜欢。
  

第五百一十九章 东南亚(五)[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