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四十三章 沿海状况(六)[2/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更多的时候,海洋政策的制定与“垄断”有关。
     官方即不希望海上贸易处于失控状态,进而影响自己的权力集中度。
     也不希望由商业阶层,来主导因此而产生的巨额经济利益。
     如果说农业经济,主要是通过土地和人口普查来做到Z治管理的话。
     那么海洋贸易的管束,则主要是通过在规定港口贸易,以及颁发牌照,甚至直接由官营机构运营,来加以垄断了。
     比如唐、宋、元、明,及清朝初年,都有“市舶司”这样的机构,专职负责对外海上贸易之事。
     虽然每个朝代的海上政策松紧程度不一,但总得来说,天朝对于海外贸易是持比较谨慎态度的。
     一旦感到来自海洋的力量,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安全,通常就会采取一禁了之的“堵”的办法。
     像我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针对民间贸易实施海禁政策。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备来自倭国的骚扰,即俗称的“倭寇”。
     事实上在东南沿海,很多人都知道。
     所谓倭寇中,其实是有很多以海为生的当地人,甚至一部分当地官员和商人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如果朝廷愿意采取疏导的方式保护他们的利益,矛盾是完全可以调和的。
     只不过,带有鲜明农耕文明烙印的天朝,在管理海外利益方面实在缺乏信心,战略上不愿意承担风险罢了。
     郑和下西洋时期,代表着天朝海洋事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
     但这一阶段,其实也是我朝,针对民间海洋贸易管制最严格的时期。
     因为当时的朝庭,有足够的实力统驭东、西两洋。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陈祖义为什么会没有生存空间。
     在郑和离世之后,朝庭尽管还在竭力维持针对民间的海禁政策,但约束民间贸易的力量,实际已经被削弱了。
     开国至今,倭患都对朝庭的海洋政策造成了非常深的影响。
     事实上,倭寇侵扰我朝沿海的现象,在海洋政策宽松的元朝就已出现。
     本质上,倭寇的起源与倭国的政局有关。
     大家可能不知道,倭国自有史以来,Z治上一直实施着号称“万S一X”的天H制。
     能够在长达1000多年时间没有改朝换D,在于倭国天H长期以来并不是Z央J权的代表。
     其Z治的内核,仍然是地方贵族自成体系的“封建制”。
     就管理难度来说,Z央J权的难度要大的多。
     这也造成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封建制”才是自然选择的常态,倭国在开国之后也不例外。
     公元7世纪,通过开展与唐王朝的交流,原本处于封建状态的倭国。
     曾经试图完全按照天朝的模板,打造一套倭国的Z央J权体系。
     从公元646年开始,这次变革史称“大化改新”。
     这次向天朝学习的经历,对倭国M族和文化的形成造成了深远影响。
     直到1200年后,倭国再次跨越海洋看到了新的模仿对象。
     并通过一场新的改革——“明治维新”,让倭国率先在亚洲,进入了现代国家行列后,才为“倭国”二字注入新的内涵。
    喜欢。
  

第五百四十三章 沿海状况(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