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们的航路(二十九)[1/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3个半世纪后,仙洲之所以成为了大员割据政权的一部分。
     仅仅是因为D陆需要它作为一个纽带,让大员主动抹平海峡海峡的间隔。
     这个极具地缘意味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回到澎H的话题上来。
     与大员岛不同的是,澎H列岛并没有被我们统称为,“高S族”的原住民存在。
     宋元时期,源自福J泉Z地区的移民开始迁居于澎H。
     在元朝政府准备经略海洋,甚至攻取倭国的大背景下,澎H以“澎H寨巡检司”之名,进入了Z央之国的统治序列。
     尽管这在当时,并非是一个行政常设机构,而更像一个军事管制区的设置。
     然而,无论Z央之国的统治者是元是我朝,在维持海洋存在这一点上,始终缺乏足够的动机,很容易因为管理成本的原因而放弃。
     我朝开国封禁海疆之时,鉴于岛上之民难以管理,曾经一度放弃对澎H的统治,将岛上之民尽数内迁于福J。
     问题是,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
     既然Z央之国无法通过海禁政策,真正阻止海上走私现象的存在。
     自然也没有办法让澎H列岛,重新为那些,来自福J的“天朝弃民”所利用了。
     当汪直所代表的“假倭”,将我朝D南沿海,作为经略方向后,扼守大员海峡的澎H列岛,成为了倭寇南下的必经之地及补给地。
     在我朝官员看来,澎H俨然已经成为,倭寇为患帝国的重要跳板。
     在汪直被诱杀,倭患趋于平复之后,我朝再次取得了澎H的控制权。
     这一次,官员们意识到,内迁之策治标不治本。
     若想让大员海峡安宁,必须对澎H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于是,“澎H寨巡检司”这个行政标签,复又出现在这组岛屿之上,并于1563年,加强了行政管理。
     类似的权衡与反复,同样出现在Z央之国,对大员岛的态度上。
     57年后,建奴收复大员之后,才有官员认为,应该“迁其人,宜其地”。
     很显然,作出这种建议的朝臣,并没有汲取澎H的教训。
     所幸这种缺乏战略性的意见,并没有被帝国Z央所采纳。
     S琅的“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的说法,打动了当时的建奴皇帝。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大员岛经过上百年的开发,已经足以自给,并不会增加Z央财政的负担。
     在1604年,攻取澳M不利的荷兰舰队,转而将目标指向澎H。
     试图在这个远离大陆岸线的岛屿,以贸易之利及对相关官员的贿赂,复制葡萄牙人谋取澳M过程。
     如果时间再倒退几十年,在我朝未对澎H进行有效管理的情况下,荷兰人的想法并非没有可能成功。
     只不过,在澎H已明确归入,Z央之国行政体系的情况下,负有军事守卫职责的我朝官员,并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而荷兰人在明确被拒绝之后,亦没有敢贸然采取军事行动。
     从大历史的角度说,即使荷兰人这次能够在澎H立足,对后来的历史也没有大的影响。
   

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们的航路(二十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