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六百一十八章 大国崛起(十八)[2/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地,以及能够开采与输出,这些重要资源的柏柏尔人部落。
     对于后者来说,做到这点相对要困难一点。
     不过通过军事和贸易手段,将统治力延伸入自己不善长的环境,并非无法做到。
     在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也曾经让,漠北的游牧部落表示过臣服。
     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自身要足够强大。
     事实上,在北方的阿拉伯帝国陷入崩溃之后,崛起的西非黄金帝国,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整个贸易网的安全。
     就控制盐矿这件事来说,走得最远的是桑海帝国。
     后世的马里G和国,在撒哈拉沙漠中伸入那只长“角”。
     其地缘Z治层面的源头,就是当年被桑海帝国,纳入版图的塔阿扎。
     从地理位置上看,塔阿扎正好位于,阿特拉斯山脉与尼日尔河中游之间的中点。
     能做到这点,足以证明桑海帝国的强大。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加纳马里桑海,三个所谓的西非“帝国”历史。
     并不需要割裂来看,而是可以统称为西非的“黄金帝国”时期。
     这就好像我们经常会把夏商周,统称为“上古三代”一样。
     除了向撒哈拉产盐区渗透以外,更多的西非产金区,也在黄金帝国时期得到开发。
     其中最着名的产金地,有两处洛比、阿散蒂,后者的具体位置在后世的加纳西南。
     前者则位于加纳与“布基纳法索”相接地带。
     后世依然能够在加纳、布基纳法索,看到两个叫作洛比、阿散蒂的民族。
     不过这些产金区,并不在三大黄金帝国直接控制,而是受当地的部族政权,或酋长国管辖。
     对于一个以贸易立国的政权来说,并不一定要直接控制资源产地,重要的是你有机会垄断贸易线。
     就跨撒哈拉贸易的特点来说,控制撒哈拉地带,与萨赫勒地带的交接处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贸易线的不断深入,即使是势力范围最广的桑海帝国,也很难做到对贸易线的垄断了。
     毕竟萨赫勒地带,横贯整个北部非洲,内尼日尔河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并非是通往黑非洲,甚至西非唯一选择。
     市场需要竞争,随着三大帝国的垄断力增加,更靠近黑非洲中部的贸易线,也逐渐被打通。
     能够对接萨赫勒地带的大河流域,是成为贸易中心,乃至建立强大政权的最佳地点。
     内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开发,就是成功的案例。
     那么以尼日尔河以东,还有哪条重要河流,可以支撑贸易线的东移呢?
     答案并不是一条河流,而是一个湖泊——乍得湖,“乍得”本意为“水”。
     从地理结构来看,乍得湖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地缘分割点。
     所谓的西非地区,东部一般是以乍得湖为界,向东则被划入中非范畴。
     后世的乍得湖也是尼日尔、尼日利亚,以及乍得、喀麦隆四国交界点。
     前两个国家属于西非板块,后两个国家则归类于中非。
    喜欢。
  

第六百一十八章 大国崛起(十八)[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