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国崛起(四十五)[2/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之于我们来说,更关心的是科伊桑人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首先,来看下科伊桑人的生存环境。
     通过情况下,一个边缘M族的生存环境都不会太好,科伊桑人也是如此。
     纳米布沙漠周边的半干旱地区(萨赫勒),以及与之相接的,较为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是他们目前的生存之地。
     不过,如果把后世科伊桑人的分布区域标注在地图上,又很容易造成一个错误的感觉。
     那就是,他们好像覆盖了南部非洲的半壁江山(西半部),看起来在本地区应该很有发言权的。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了,要知道包含安哥拉、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
     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等10国的“南部非洲”大陆,总人口达到1.3亿。
     而能够被归类为科伊桑人的总数,不过20余万。
     纳米布沙漠并非这一地区唯一的沙漠,这条狭长沿海沙漠带的东部,是一条南北向的山地带,
     包括北部的卡奥科兰山脉,以及南部的阿瓦斯山脉。
     其中,阿瓦斯山脉东部,是一个面积达到60余万平方公里的高原盆地——“卡拉哈迪盆地”。
     假如卡拉哈迪盆地处在刚果盆地的位置,那么这一地区,肯定也是降水丰沛的雨林区。
     不幸的是,它的位置正处在副热带高压带,因此,整个盆地同样呈现为干旱、半干旱地貌。
     其中,盆地的西半部为沙漠所覆盖,被称之为“卡拉哈迪沙漠”。
     倘若不是阿瓦斯山脉的分割,纳米布、卡拉哈迪两大沙漠,势必会连成一片。
     不过,即使如此,这条干旱地带,也对刚果安哥拉方向的班图人南下,造成了战略上的障碍。
     同时,也让边缘化的科伊桑人,有了一片,看起来相当大的天然保护区。
     虽说Z治、经济影响力,并不一定与人口比例成正比,比如Y太人。
     但科伊桑人,很显然没有可能获取,超出其人口比例的存在感。
     因为,这个由于背靠“沙漠”,才得以幸存的古老族群,整体一直还处在,非常原始的游猎和游牧阶段。
     其中,桑人(布须曼人)的生产方式,以在草原(灌木草原)上狩猎、采集为主。
     而分化时间稍晚的科伊科伊人,除了狩猎以外,经济上已经开始进入游牧阶段了(长角牛)。
     放在中央之国所面临的环境里,就是满洲渔猎和蒙古游牧两大体系之分。
     划分族群所需参考的因素有很多,Z族、语言、生产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常见的标准。
     对于大多数非洲以外的人来说,很大程度还处在原始部落阶段,没有大块整合。
     又被外来文化冲击的七零八落的黑非洲,内部民族的细分实在是一件头疼,甚至没有意义的事。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科伊桑人的存在,也还是值得特别关注一下。
     因为这一族群,与大家脑海中的“典型H人”形象,的确有非常显性的差异。
    喜欢。
  

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国崛起(四十五)[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