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百零八章 殖民战争(九)[2/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看起来有些像天朝古代所使用的“元宝”。
     如此设计的船体,不仅是能存储更多的货物及弹药,也能够在近战中增加自己的防御力。
     当然,这样的元宝式设计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在风暴之中,容易失去重心而颠覆,
     葡萄牙人经常在好望角所遭受重大损失,不得不说与此有关。
     然而,在海战当中,葡萄牙人高大的船体,却成为了绿教徒舰队的恶梦。
     无论是体型较小的阿拉伯独桅船,还是体型较大的地中海桨船船,都无法与之比肩。
     这也使得,冲破葡萄牙炮火的土耳其及阿拉伯船只,在靠帮之后,无法迅速跳到对方甲板上,以展开他们善长的肉博战。
     地中海战舰那善于切削对手排桨的舰首,同样很难对葡萄牙人坚固的船只体造成伤害。
     想象一下,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绿教徒联合舰队,在承受巨大损失后,艰难靠近葡萄牙战舰,
     却又必须冒着,火枪喷射的风险攀爬船体时,结果如何就不言而喻了。
     事实上,即使海战真的进入到了甲板肉搏的阶段,土耳其雇佣兵以及在马上,令人闻风丧胆的马穆鲁克们,其实也占不到丝毫便宜。
     用盔甲、火绳枪,乃至原始手榴弹武装起来的葡萄牙士兵,不仅在轻武器上占优,而且更熟悉海战的特性。
     最终,这场决战以葡萄牙人的完胜而告终,至于双方的战损比,相信大家都能想象的出来。
     经由此役之后,葡萄牙人算是彻底取得了印度洋的霸权。
     尽管后来数十年间,不甘于被柯钦压制的卡利卡特、征服埃及并成为红海之主的奥斯曼帝国,
     还数次尝试过与葡萄牙人,争夺印度的贸易主导权,但也都以失败而告终。
     不过,葡萄牙人在接下来的称霸过程中,同样未能做到完全垄断印度洋贸易。
     在第乌海战之后,葡萄牙人很快就放弃了,在索科特拉岛的经营(公元1511年)。
     这种放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索科特拉岛的位置还不够好。
     从位置上来看,葡萄牙人更青睐,扼守红海亚丁湾通道的曼德海峡。
     在这条最窄处仅26千米的海峡中,充当关键先生的,是一个叫作“丕林岛”的小岛,后属也门。
     在放弃索科特拉岛之后,葡萄牙人曾经试图进驻丕林岛(公元1513),但很快也放弃了。
     这种放弃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战略上的考虑。
     如果葡萄牙人一定要卡住这条咽喉要道,就必须考虑到由此而来来的后果。
     要知道,丕林岛的位置,不仅处在阿拉伯人本部的包围之中,也正处在通往麦加的海上朝S之路上。
     一定要在这里控制商道的话,将很可能引发一场不计损失的S战。
     对于葡萄牙人来说,追逐商业利益才是他们真正的使命。
     顺便向那些尚处在原始宗J状态的土着们,传播TZ教J义,也是一件于神于己都有利的事。
     至于让自己处在S战的旋涡之中,就大可不必了。
    喜欢。
  

第七百零八章 殖民战争(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