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百零十四章 殖民战争(十五)[1/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真正成为高棉帝国终结者的是,来自西北方向的“泰人”。
     关于泰人是什么时候,迁入中南半岛及湄南河流域的,并没有定论。
     基于各自的Z治目的,后世相关各国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比如,T国人更愿意相信,他们不仅与我国境内的傣族同族,更与人口更多的壮族同源,即壮泰同源。
     公元8世纪13世纪中,先后在云贵高原建立的南诏、大理两政权,也视为泰人政权。
     甚至认为泰人的大规模南迁,源起于蒙人对大理国的征服。
     我国方面则认为,最早出现在天朝历史记录的泰人先民政权,应该是曾经归附汉朝的“哀牢国”,后世Y南保山一带,并很早就扩张至中南半岛了。
     至于南诏、大理两国,则应该是由彝、白两族所建立的。
     用后世的M族划分标准,来解决古代的部族关系,本来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
     好在,这些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
     纯粹从M族迁徙角度说,有两点倒是大体可以确定的,即:
     一是泰民族最初是在怒江澜沧江流域形成,再沿江向中南半岛扩散的。
     二是泰人迁入中南半岛的时间,要晚于高棉人。
     那些从我国境内南迁的泰人先民,顺澜沧江、怒江(掸邦的萨尔温江)南下,
     沿途扩散入N挝境内的上寮高原(及至安南西北部山地)、湄公河中游的呵叻盆地,以及M甸境内的掸邦高原。
     部分则在南下途中接入湄南河,并最终扩散至后世的T国湾。
     早期迁徙至中南半岛的泰人先民,都是以村寨的形式散布于丛林之间,并没有形成强大统一的王国,也因此少有记录留传下来。
     这种情况直到公元13世纪中叶,湄南河平原北端崛起第一个泰人政权——“素可泰王国”(位于后世T国素可泰府),才出现改观。
     素可泰的位置,正处在湄南河平原与泰北山地的相接处,此类山地与平原相接之地,也是大多数M族,走向文明的起点。
     由于素可泰王国建国的时间,与蒙古攻灭大理国的时间相近,因此很多泰人认为,素可泰王国的建立,与受此影响而大批南逃的泰人先民有关。
     不过,实际素可泰王国立国的时间,要略早于蒙古攻灭大理。
     从位置上看,“引领”泰人进入文明序列的,是与之相邻的孟人和高棉人。
     在素可泰王国崛起之后,一方面与泰北山地的同族结盟,一如当年周人与诸羌的关系,另一方面,
     则向原先受吴哥王朝控制的湄南河平原下游,以及相邻的呵叻盆地扩张。
     与此同时,之前顺湄公河而下的泰人(后世的N挝人),也已从上寮高原渗透至了,湄公河中游平原。
     在这两个方向的包夹之下,高棉人的势力,退出呵叻盆地几乎是必然。
     不过,此时的湄公河中游平原,还只是一个比较次要的板块,基本还处在丛林密布未开发状态。
     包括湄南河下游平原在内的沿海平原,才是中南半岛文明的核心之地,也

第七百零十四章 殖民战争(十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