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梁道明”。
相比这个名字,后来的取代他位置的副手“施进卿”,知名度要更高些。
后者的名声,直接来源于,他帮助郑和击败海盗“陈祖义”的功绩。
而祖籍C州的陈祖义,所代表的就是,盘据在旧港的另一股华人势力。
除了祖籍相近以外,双方的另一个共同点,则是都希望从三佛齐的Z治遗产中受益,都自称新三佛齐国王。
历史推进到1415世纪相交之际,华夏文明在海外Z治扩张,终于在不经意间,靠这两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迈出了第一步。
以这个世界的地缘基本形式来说,无非是两大类型:大陆和海洋。
前者无论在经济上还是Z治上,都严重依赖土地本身的产出,如农产品,各种自然资源。
后者的繁荣,则依靠贸易所带来的利差。
当然,一切都只是相对的。
一个被定义为大陆属性的国家,也会希望有机会,补足自己在海洋上的短板。
一个严重依赖海洋贸易的政权,如果有直接控制商品产地的机会,也同样不会放过。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在印度文明影响力退却以后,代表印度洋势力的阿拉伯商人,
以及代表太平洋势力的天朝移民,将是竞争南洋地缘舞台主导权的两大势力。
在绿教徒已经在苏门答腊岛北部,成功取得地缘Z治突破的情况下(巴塞苏丹国),
以复兴三佛齐为名的国人,看起来是很有机会,在位置更好的南部地区扳回一局。
毕竟,在人口是天朝的一大优势,而阿拉伯人并没有大规模迁入马来地区的基础。
不过,正如刚才所说的那样,实际情况总是更为复杂的。
愿意渡海南迁的国人,本身就是这个族群中最适应海洋的人。
因此在三佛齐的旧地,两股渡海谋生的华人力量,在取向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控制旧港的陈祖义部,更青睐三佛齐立国的原始优势。
这名后来被天朝,认定为“海盗”的华人社团领导者,招募了一支人数过万、战舰过百的舰队,
通过控制来往于M六甲海峡、爪哇岛的航路以获利。
相比之下,以占碑立足的梁道明部,走的更像是传统的,以人口、农业为基础的立国之路。
有记录表明,仅仅十年时间,就有数万来自G东沿海的民众举家来投。
国人几乎是世界上,最不愿意主动迁徙的M族。
历史上,为了充实新征服的边缘地区,往往需要动用国家强制力才能够做到。
能够吸引深深依恋土地的国人,短时间内如此大规模迁徙至南洋,除了天朝南部沿海地区,
长久以来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以及本属热带气候环境,所缩减的心理障碍(离开故土)。
显然还有苏门答腊那些,尚未得到开发的土地的功劳。
如果说,天朝势力的渗透,核心目的和手段,在于“居”的话,那么阿拉伯人则是“商”了。
喜欢。
第七百零十九章 殖民战争(二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