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的石油开采权,美孚石油公司,与英荷壳牌公司,分别站队玻利维亚和巴拉圭。
尤其是前者,更是为玻利维亚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协助其购买了坦克、飞机等先进武器装备。
这使得在战争初期,玻利维亚在各个方面都占据了优势。
然而,在陆地战争中,地理因素往往为弱小的一方,提供额外的支持,前提是,后者要熟悉战争所在地的环境。
北查科平原很大部分,是属于半年干旱、半年洪涝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每当旱季来临,都会大量的动物死于干渴。
草原上仅存的地表水,更是成为动物们的搏命之地;至于雨季,则是动植物们的狂欢之季。
问题是,充沛的雨水虽然意味着生机,但对于战争状态下的人类来说,却未必是好事。
现在,玻利维亚人在北查科地区,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
在延绵3年的战争中,那些来自安第斯山区的玻利维亚士兵,根本没有办法适应北查科旱、涝不定的热带气候。
每当旱季,深入北查科地区作战的玻利维亚士兵,就要面临缺乏淡水补给的困难。
而在雨季,饮水固然不再成为问题,但那些向石油公司贷款,重金买来的坦克、汽车等重装备,却又寸步难行。
相比之下,长期在北查科放牧的巴拉圭人,对地形、环境就要熟悉的多了。
在战争中,武器装备落后于对手的巴拉圭人,通过灵活的战术消耗对手,并从玻利维亚人手中,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最终,在双方总计战死了约十万人之后,查科战争在以阿根廷为主的国家调停之下结束。
从战损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两国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经济代价和人员伤亡。
悲剧的是,当战争结束之后大家才发现,被彼此都视为国家经济支柱的石油,并不存在。
至于地缘Z治爱好者们更关注的领土问题,阿根廷支持下的巴拉圭显然算得上是赢家。
这个在“巴拉圭”战争中,损失了半数领土的国家,收获了70%以上的北查科地区。
以面积来说,不仅比当初损失的领土面积要大,更是比巴拉圭河以东的固有领土要大。
不过,玻利维亚人倒也算不上输家。
一方面,玻利维亚人本来就没有可能,拿下全部的北查科地区。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周边国家甚至远在北美的米国,曾经多次试图以帮助两国解决纠纷,
并在地图上,划出了多条横平竖直的分割线。
这本身就意味着,玻利维亚人拿下,全部北查科地区的概率几乎为零。
只不过,由于在战争中表现不佳,玻利维亚人拿到的份额,比预想中要更低罢了。
另一方面,玻利维亚人之所以发动“查科战争”,并不仅仅是为了那些虚无飘渺的地下黑金,
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地缘Z治原因——打通驶往大西洋的出海口。
喜欢。
第七百七十四章 神赐之地(四十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