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百三十一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三十七)[2/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施——甚至不愿与其他寡头分享——就不足为奇了。
     并发的问题是巴西早期,并没有完全开发出法国大小的耕地。
     大面积耕地位于大峭壁另一侧内陆地区。
     热带气候严重限制了农业耕种选择。
     直到20世纪中期,唯一能种植的农作物,还是种植园作物,最初也是最出名的是糖,后来变成了咖啡、柑橘、香蕉和烟草。
     传统粮食作物每年只需照料几周,而这种热带作物却不同,从种植、料理、收割到运输,都需要大量劳力。
     烟草需要收割、晒干,糖需要收割、煮、提炼。
     一片粮田,能很快收割完成装入货车,而收割、运输香蕉要花更多时间。
     这些特征,从两个方面深刻影响着巴西。
     首先,这类种植园,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所以像米国那样的小农,就被排除在外了。
     没有小农,意味着无法形成小城镇,而小城镇是教育和工业化的前提。
     相反,种植园意味着公司出现,即经济寡头催生Z治寡头。
     不久,Z治经济权力不平衡,导致了20世纪,巴西军政府的建立。
     即使到了21世纪,巴西地理更偏好寡头种植园农业,而非家庭农场。
     而米国在21世纪,却有85%的农场。
     美国因工厂化农场享有盛名,面积小于等于500英亩,而70%的巴西农场,面积大于等于500英亩。
     在后世亚洲国家,却不会出现农场。
     农场只会出现在殖民地国家,因为要形成大农场,只有把原住民全部杀掉。
     我们不可能把我们自己消灭掉,来建立大农场。
     言归正传。
     时间并没有缓解这种情况,反而加强了这种趋势。
     在20世纪后半叶,巴西启动了大规模农业多样化计划,其中包括在内陆开发大面积土地,
     一部分在塞拉多,一部分远在玻利维亚边界的内陆。
     除了其它农产品,有的新土地适合种植玉米和大豆,种植此类作物,通常所需资金不多。
     而塞拉多在发展农业之前,就需要大量投入,而且距巴西常年过度使用的港口,超过1000千米。
     在此处复制别处的发展和基础设施,需要高昂代价,最终,加强了巴西农业体系的寡头性质,以至于巴西那时产生的“新”农场,平均相当于“老”农场六倍大小。
     第二,种植园农业需要非技术劳动力,这种情况延续至后世。
     与新大陆,即北美殖民地情况不同——新大陆殖民地交通便利、资本容易积累,产生了城市化、教育制度和分工——巴西依靠的是农奴。
     巴西1888年才废除奴隶制,是整个西半球最晚的国家。
     缺乏技术工人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中产阶级规模小,国内消费不及其它同等发展水平国家。
     结果是,巴西有一小部分是地主精英,绝大部分是穷人。
     2011年,超过四分之一的巴西人,在巴西贫民窟勉强糊口。
    喜欢。
  

第八百三十一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三十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