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百三十三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三十九)[2/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巴西向内陆的扩展,一直进行到玻利维亚、巴拉圭和乌拉圭边界,在小做试探之后,巴西开始穿过国境线,
     将基础设施与资金,带到边境三国的农业土地上,三国最终整合入更广泛的巴西经济体。
     阿根廷基本没做抵抗。
     阿根廷一点点丧失了,对这三国的影响力,到2011年,这三个国家,已经成为巴西实际的经济附庸国。
     外国投资商发现巴西内陆充满商机,愿意大笔投资承包巴西内部发展项目,也承包了巴西同化近邻三国的工程项目。
     令人惊奇的是,对内陆的开发,为巴西“Z治自由化”提供了基础。
     寡头经济体制的问题之一,就是Z治会变得跟财富一样集中。
     然而,巴西在开发土地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人工贸易线路、公路,使得一些巴西人,能够独自经营,尽管这比河流效率低。
     巴西大约260万个土地所有者,拥有5至100英亩的农场,再小一点只能自给自足,再大一点,就属于资本密集的工业化农场了。
     这260万个家庭,经济独立,因而也Z治D立。
     在其它地方,这些人就叫中产阶级。
     尽管,环境代价高昂,但若没有这个,新兴的土地所有者阶级,巴西“民主”的基础,会相当不稳定。
     向内陆扩展,并没有解决沿海的瓶颈问题,但其综合效力,确实让巴西的发展,变得容易许多。
     不过,向内陆扩展最重要的意义,应该在于它使巴西,不再只是地理概念了。
     内陆重要性逐渐增强,在1960年,巴西S都迁往内陆城市巴西利亚,就是最好的标志,这改善了国家,对沿海城市的倾斜。
     内陆人第一次,把自己视作巴西人,随着这种身分认同逐渐加强,政府最终获得了,足够的庄严和尊重,开始解决国家面临的其它重大问题。
     不论采取哪种经济策略,巴西都无法发展出自主决定、高速增长与低通胀率的神奇组合。
     巴西至多能达成两项。
     20世纪的很长时间里,巴西政府更倾向于保增长,以克制社会动荡,并为政府筹集资源,即使代价是通胀也在所不惜。
     由于通胀会对穷人造成更大伤害,所以寡头与其他人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2006年以来,全球商品价格上涨,巴西经济得以迅速增长,但造成这些商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完全不由巴西掌控。
     与其它波动周期一样,商品价格上涨情况总会结束,那时,将再次引发巴西的经济混乱,巴西人对此太熟悉了。
     当然,除非巴西政府对此做出改变——它已经这么做了。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上上世纪90年代,一系列政府出台的政策,被称为“雷亚尔计划”,即以巴西货币雷亚尔命名。
     这个计划的本质,就是放弃巴西以往,不惜任何代价保增长的传统策略,转而追求不惜任何代价,控通胀的策略。
     整个经济的零售业,都不再有补贴,认为消费会引发通胀。
    喜欢。
  

第八百三十三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三十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