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百六十三章 日不落帝国和它的继任者(二十七)[2/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属西印度公司”,却由于无法掌控商品供给地,最终不得不以破产而告终。
     至于强盛时间更长的大英帝国,战略选择,则比荷兰要更为复杂一些。
     具体来说分为两个阶段。
     以米国D立为节点,之前的“大英帝国”,可以被称之“大英第一帝国”,其战略重心,侧重于美洲。
     失去北美殖民地之后,东印度公司及东方的利益,则成为了大英帝国的支柱。
     因此,米国D立后的英国,可以称之为“大英第二帝国”。
     从手段上来说,这两个阶段的亦不尽相同。
     在东线,大英帝国更多是与荷兰一样,以“有限公司”的形式,去进行贸易扩张,
     由此催生了,“英属东印度公司”这样表面看政企不分,本质却又是,私人资本属性的殖民体系。
     在西线,王室或者说公权力,则起到了主导作用。
     西线这种国人更容易理解的,“自上而下”的地缘扩张方式,使得美洲的土地上,最终出现了米国和J拿大,这两个“英美文明”属性的国家。
     然而,英国人并非一开始,就计划好在北美大陆移民开拓的。
     本质来说,整个大航海时代,都是由贸易驱动的,移民或者说“殖民”,都只是副产品。
     对于刚开始把视线,投向海外的英国人来说,最吸引他们的,并非美洲那大片未开垦的土地,而是西班牙人,在新大陆所掠夺的黄金白银。
     根据估算,及至16世纪末,西属美洲殖民地,每年所开采的贵金属,在全球占比超过80%。
     一艘艘满载金银的盖伦船,跨越大西洋回到西班牙,在滋养了西班牙奢靡之风的同时,也引发了周边邻居们的妒嫉。
     从美洲利益中,分一杯羹的方式有很多,英国人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那就是“抢”。
     那些表面看与海盗无异,法律上却有国家背书的船只,有一个官方认可的名称——私掠船。
     通俗点讲,就是“在战争时期,获准攻击敌方船只的武装民船”。
     这样念下来,是不是有点拗口?
     没关系,这些私掠船和他的船员们,还有一通俗的名称——皇家海盗。
     在后世中文语境下,提到“皇家海盗”一词,人们肯定想到的是英国人。
     只是,如果让英国一家去背“私掠”这口锅,着实也是有些冤枉。
     在日耳曼文化强势融入西方文明之后,强盗抢掠行为本身,已经成为了其文明属性的一部分。
     不仅仅是英国,与之恩怨千年的法国、从大英帝国独立出去的米国,都曾经在战时,签发大量“私掠许可证”。
     以法国为例,接受法国保护的私掠船,一度达到2万余艘,并在17世纪末,一度帮助法国海军,在海战中战胜英、荷联军。
     拔高的话,你们可以认为,这是对“私权”的一种认可。
     贬低的话,你们可以将这视为日耳曼蛮族思维,或者维京海盗式生存方式的延续。
    喜欢。
  

第八百六十三章 日不落帝国和它的继任者(二十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