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4章 更胜一筹[1/2页]

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超级喵呜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裴瑜的思维模式完全是开创性的,每个论证的节奏、每个转折的点都让人耳目一新。这种层次的洞察力已经不是一般的优秀学生可以与之比较的了。
     她这种洞察力之深刻、见解之独到,放在整个经济学界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松本教授对广场协议后的汇率波动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分析,乍一看还是挺有道理的,跟86年日本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基本一致。
     但细心去想的话,就能发现一些思维定式的影子,比如说松本教授在解释土地价格疯涨时,总是依赖需求驱动的单向叙事,松本教授的分析也太路径依赖,太过死板,让人很难相信他的结论。
     汉密尔顿忍不住在心里把裴瑜和其他麻省理工的天才学生比较。可找来找去,居然找不出第二个像裴瑜这样的学生,能够如此坚定地洞察到经济繁荣背后的危机。
     他已经完全顾不上听别人在说什么了,连后面会议安排要讨论什么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全身心地沉浸在裴瑜的论述之中,想要找到她逻辑上的瑕疵,找到她的弱点。
     这已经不再是她和日本教授之间的辩论了,在汉密尔顿眼里,这是一个对天才的检验过程。
     汉密尔顿是个理性的人,他拒绝相信有天才神话,可是现在,眼前发生的这一切仿佛就在大声地告诉他:老伙计,你错了!你现在就在见证一个经济学天才的诞生!
     这种感觉实在太强烈了,强烈到他都不得不开始动摇自己多年来的理性。
     裴瑜的发言一刀就切中了日本经济的要害,她对日本经济泡沫即将破裂的预测,不仅敏锐得近乎固执,而且分析得特别透彻,那种看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深度,还有论证时展现出的强大自信,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就算是专业的经济学家,想要完全理解她的分析逻辑,也得有相当深厚的学术功底才行。
     可是,裴瑜今年才18岁啊,甚至比许多在场的博士生还要年轻接近十岁。
     当记者们看热闹不嫌事大地追问他的看法时,汉密尔顿教授还没完全从震惊中缓过神来。他只是本能地一直盯着裴瑜看。
     即便是再出色的学者,在一场高强度的学术争论中,也难免会说错一两句话,或者哪个细节没考虑到。
     但裴瑜没有,她分析日本经济走向的每一个论点都严丝合缝,逻辑链条完整得可怕,就好像她真的亲眼看到了未来会发生的事情一样。
     她的这种预见性,已经超出了汉密尔顿教授的理解范围。
     汉密尔顿并没有直接回答那个记者的提问,而是对裴瑜说:“学术研究,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勇气。一个真正的学者,他的思想不应该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不能因为你是日本就只帮日本说话,也不能因为权威观点是什么样的,就顺着他们的思路走。
     当所有人都在歌颂繁荣的时候,敢于独自站出来发出质疑的人,才是我们这个领域真正需要

第214章 更胜一筹[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