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贫困人口分布呈现出显着的地理集中性和结构性特征,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地区。以下是结合历史政策与地理特征的深度分析:
一、贫困人口的地理分布格局
1. 自然条件制约下的集中连片贫困带
尽管“集中连片特困区”概念于2011年正式提出,但90年代的贫困人口已呈现明显的区域性聚集特征。根据,1992年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中,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18个连片贫困地区,包括: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云南、贵州、广西的深山区因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困境。例如,贵州毕节地区的石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5%,粮食产量长期不足。
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区:甘肃定西、宁夏西海固等地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植被覆盖率不足5%,农业生产依赖“靠天吃饭”。1990年,定西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仅18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西藏、青海玉树等地因海拔高、气候寒冷,草场退化严重,牧民人均牲畜存栏量不足维持基本生活。1993年,青海果洛州牧民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
2. 农村主导的贫困结构
农村贫困人口占比超90%:受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199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中,85%居住在不通公路、不通电的村庄。
老、少、边、穷地区叠加:湖南湘西、湖北恩施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因语言文化差异和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例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
3. 东西部差异的空间极化
东部沿海率先脱贫:广东、浙江等省份通过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贫困人口占比从1978年的15%降至1995年的3%。
胡焕庸线以西深度贫困:线以西地区(如新疆、西藏)占国土面积的57%,但1990年GDP仅占全国的12%,贫困发生率高达28%。
二、政策背景与扶贫实践
1. 贫困标准与重点县调整
1990年贫困线:以人均年收入300元为标准,约覆盖8000万农村人口。这一标准与国际贫困线(1.9美元/天)相比,仅为其1/3,反映了当时扶贫目标的阶段性特征。
国家级贫困县扩容:1986年首次划定331个贫困县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将其增至592个,重点向中西部倾斜。例如,四川省凉山州17个县市中,11个被列入贫困县。
看着手中厚厚的一沓资料
第259章 天8小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