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面孔,缓缓说道:“我知道,外面有很多人在质疑我们,说我们是‘花钱机器,说我们不切实际。我不怪他们,因为创新本身就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注定伴随着质疑和压力。”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但我要告诉大家,也告诉我自己,我们不是在玩票,我们是在为苏式的未来而战,也是在为我们自己的理想而战。研发是有风险,可能会失败,但最大的风险,是我们什么都不做。”
“我给大家承诺两点:第一,只要你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是基于对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的深入研究,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为你们保驾护航,资金不是问题。第二,我给你们时间,创新需要沉淀,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同时,我也希望你们记住,我们不是在做学术研究,我们的每一项技术,最终都要落地,都要能为苏式带来价值,为用户创造价值。”
“所以,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干扰,专注于你们的工作。抬起头,看看前方的目标,那是苏式的新光,也是你们的新光。让我们一起,用代码和智慧,为这家百年老店,编写一段全新的源代码。”
苏明辉的话,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每个新光成员的心中。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们年轻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预示着,一场变革的风暴,正在悄然积蓄力量。
第三章:碰撞、试错与微光
新光技术中心成立后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正如苏明辉所说,创新的道路上充满了碰撞、试错和迷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支由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技术人才组成的团队,一开始就面临着磨合的问题。搞算法的觉得搞硬件的太守旧,搞硬件的觉得搞算法的太天马行空。做应用开发的希望尽快看到产品雏形,做基础研究的则认为需要更扎实的底层技术积累。
一次关于智能家居系统开发的讨论会上,就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负责算法模型的林薇提出,要采用最新的联邦学习技术,让智能家居设备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她的想法很前沿,但实现起来难度极大,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算力支持。
而负责产品落地的张扬则认为,联邦学习虽然好,但现阶段对于苏式这样的传统企业来说,投入产出比太低,用户可能更关注的是功能是否实用,操作是否简单。他主张先基于现有成熟技术,快速推出一版基础功能完善的产品,抢占市场先机,然后再逐步迭代。
“张哥,你这是短视!”林薇有些激动,“现在不布局前沿技术,等别人做出来了,我们再跟就晚了!用户的需求是会被引导和提升的,我们要做引领者,不是追随者!”
“小林,我不是短视,我是务实!”张扬也不甘示弱,“技术再先进,落不了地,不能给公司带来收益,那就是纸上谈兵!我们得对苏总,对公司负责!”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其他团队成员也分成了两派,各执一词。会议室的气氛一度紧张到了极点。
就在这时,一直默默听着的苏明辉开口了:“好了,都先别急着争论。”
他看了看林薇,又看了看张扬:“林薇的想法很好,代表了技术的前沿方向,是我们需要探索的‘星辰大海。张扬的考虑也很实际,产品落地和商业价值,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现实土壤。”
“创新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苏明辉走到白板前,拿起一支笔,“这样,我们把这个项目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由林薇带领,专注于联邦学习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原型搭建,这是我们的技术储备,为未来做准备;另一部分,由张扬主导,基于现有技术,尽快拿出一个可以推向市场的最小可行产品(MVP),先让我们的智能家居系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获取用户反馈。两条腿走路,你们看怎么样?”
林薇和张扬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认同。这个方案,既照顾了技术的前瞻性,又考虑了商业的可行性。
“好,我同意。”林薇率先说道。
“我也没意见。”张扬点点头。
一场可能影响项目走向的争论,就这样被苏明辉巧妙地化解了。他深知,在创新团队中,不同观点的碰撞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这种碰撞走向建设性的方向,而不是无意义的内耗。
除了内部的磨合,技术研发本身的困难,更是让新光团队体会到了创新的艰辛。
他们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传统的制造业质检环节,希望用机器视觉代替人工巡检,提高效率和精度。然而,在实验室里表现良好的算法,一到真实的生产线上,就“水土不服”了。车间里复杂的光线条件、产品表面的细微差异、甚至是灰尘的干扰,都让算法频频出错。
负责这个项目的工程师小王,连续几周泡在车间里,收集数据,调整模型,常常工作到深夜。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让他有些沮丧。“苏总,我是不是太笨了,怎么就是调不好呢?”他在一次汇报时,语气带着疲惫和失落。
苏明辉拍了拍他的肩膀,递给他一杯热咖啡:“小王,这不是你笨,这是技术落地必经的过程。实验室里的理想环境和现实的复杂场景,本来就有差距。失败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从失败中找到问题所在,然后解决它。”
“你看,”苏明辉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一组对比数据,“虽然还有误差,但比起最初的版本,已经进步了很多。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优化。走,我跟你一起去车间看看,也许能发现一些我们之前忽略的细节。”
那天下午,苏明辉跟着小王在嘈杂的车间里待了很久,观察生产线的运作,和老质检员交流,甚至亲自拿着产品查看。他不是技术专家,但他以一个“用户”和“观察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和建议。
“你看,这个产品的边缘弧度,在不同光线下反光是不是不一样?算法是不是对这种反光比较敏感?”
“老吴师傅他们质检的时候,除了看表面,是不是还会用手摸?有没有可能把触觉反馈也考虑进去?”
这些来自“非技术”角度的思考,给了小王很大的启发。他重新调整了算法的训练数据,加入了更多复杂光线下的样本,甚至开始研究如何结合触觉传感器的信息。
又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努力,这套人工智能质检系统终于在一条试点生产线上稳定运行了起来,质检效率提升了40%,精度也达到了人工水平。当小王兴奋地向苏明辉汇报这个好消息时,苏明辉只是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能行。记住,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无数次试错中,一点点靠近成功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样的故事,在新光技术中心不断上演。每一次碰撞,每一次试错,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寻找那束通往光明的微光。而苏明辉,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团队迷茫时给予方向,在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在取得微小进步时,与他们一起分享喜悦,然后继续带领他们,朝着更远的目标前进。
他知道,现在看到的这些“微光”,或许还很微弱,但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它们会汇聚成照亮苏式集团未来的“新光”。
第四章:突破与验证
时间在紧张而有序的研发工作中悄然流逝。新光技术中心成立已经一年多了,那些曾经的质疑声,在看到一个个初步成果后,渐渐小了下去。虽然距离真正的“颠覆性创新”还有距离,但一些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和产品雏形,已经开始展现出潜力。
张扬负责的智能家居系统MVP版本,已经在小范围用户中进行了测试。它并非最先进的,但胜在稳定、易用,能够与苏式现有的家电产品进行很好的联动,解决了用户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痛点,比如远程控制、智能场景模式等。用户的反馈总体积极,这让张扬的团队信心大增,开始着手准备正式的市场推广方案。
而林薇带领的联邦学习团队,虽然离产品落地还有段距离,但他们在技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构建了一个高效、安全的分布式学习框架,相关成果甚至在一个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提升了苏式集团在技术领域的声誉。
但真正让整个集团为之
喜欢。
第118集:技术创新引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