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1集:国际合作深化[2/2页]

大民富商苏半城 竹晴园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米的数控精度。34;
     谈判桌旁的咖啡机发出蒸汽的轻响,欧洲伙伴带来的意式浓缩与苏晓带来的祁门红茶在玻璃杯中泾渭分明。她突然想起临行前,二叔苏明辉塞给她的那本《孙子兵法》,扉页上写着:34;合纵连横,先以器胜,终以道合。34;
     三、跨国界的锔瓷术
     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一场意外事故后。某欧洲合作伙伴的芯片封装产线突发故障,用于散热的陶瓷基座出现微裂纹。苏晓连夜从国内调派了两位锔瓷匠人,在无尘车间里用0.1毫米的金丝修补裂纹——这原本是修复宋代古瓷的技艺,此刻却用在了纳米级的精密器件上。
     34;这不是维修,是艺术。34;目睹全过程的德方总裁惊叹道。更让他们震惊的是,苏晓团队随后提供的解决方案:在陶瓷基板中嵌入纳米级的34;自愈34;结构,当温度超过阈值时,内置的金属微粒会自动熔融填补微裂纹。这灵感源自传统紫砂器34;养壶34;的原理——茶水会渗入壶体微孔,形成天然保护层。
     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从未消失。当苏晓提出在德国工厂设立34;陶瓷文化角34;时,当地工会代表质疑这是34;文化入侵34;。她没有争辩,而是在每月的员工活动日,请来苏州评弹艺人用三弦弹奏改编版的《欢乐颂》,让德国工人试着用刻瓷工具在杯垫上雕刻黑森林图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你们中国人总说39;和而不同39;,34;某次谈判间隙,法国合作伙伴的亚太区总监指着办公室里新挂的苏式缂丝屏风说,34;但我们更习惯用合同条款定义边界。34;苏晓笑了笑,递给他一份用中英文双语书写的合作备忘录,封面上印着两种纹样:西方的齿轮与东方的云纹相互咬合。
     四、窑火照见新天工
     签约仪式定在冬至日的乌镇。当欧洲伙伴们走过青石板桥时,被河面上漂浮的 thousands of ceramic lanterns(数千盏陶瓷灯笼)震撼了——每盏灯笼都是用苏式陶瓷边角料烧制,上面刻着合作项目的关键技术参数。
     34;这是我们的39;天工开物39;数字计划。34;苏晓站在西栅大剧院的古戏台上,身后的LED屏正在播放历代苏式工匠的影像,从明代制瓷大师周丹泉到当代材料学家。34;我们将开放30%的传统配方数据库,与各位共建陶瓷基电子材料的全球标准。34;
     掌声中,那位银发的瑞士教授举起酒杯——里面盛的是用陶瓷容器冰镇的绍兴黄酒。34;苏小姐,34;他用中文说道,34;你们让我明白,最好的技术传承,是让古老窑火点燃现代芯片的光芒。34;
     晚宴后,苏晓独自走到水边。手机里传来助理的汇报:34;德国工厂的首条陶瓷基板产线已调试完成,良率达到98.7%。34;她看着水中灯笼的倒影,想起祖父当年在南洋港口点燃的第一炉青瓷窑,火光映红了半个世纪的商海浮沉。
     远处传来评弹艺人的吴侬软语,唱的是新编的《珍珠塔》选段:34;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芯片要靠瓷基稳,经纬天下有苏魂...34;她拿出手机,给父亲发了条微信,附了张灯笼映着半导体晶圆的照片,留言只有两个字:34;传承34;。
     夜风拂过,水面泛起涟漪,将灯笼的光影碎成点点星芒,如同散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苏式智慧,在东西方的交汇处,闪烁着温润而坚定的光芒。这场跨越重洋的合作,最终不再是商业利益的简单叠加,而成为了一场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当景德镇的高岭土遇见硅谷的硅晶体,当锔瓷的金线串联起莱茵河的光电,古老的商业智慧便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奏响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商海新韵。
    喜欢。
  

第121集:国际合作深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