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款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98%的成分源自玉米淀粉和椰子油,”苏晓正在向一位金发碧眼的采购商讲解,“在自然环境中,降解速度是传统产品的17倍。”
采购商饶有兴致地拿起样品:“价格呢?比传统产品高多少?”
“初期定价会高15%,但我们的生命周期评估显示,使用成本可以降低23%,”苏晓递过一份详细的对比报告,“而且,我们已经和几家大型商超谈好了‘环保产品专区的陈列协议。”
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阵骚动。苏晓抬头,看见几个穿着竞品公司工装的人正在和工作人员争执,他们的展台上赫然摆放着一款外观极其相似的“天然清洁球”。
“苏总,不好了!”小陈匆匆赶来,脸色发白,“他们申请了紧急专利,说我们的技术方案侵犯了他们的‘植物基复合材料专利。”
苏晓的心猛地一沉。她立刻召集法务团队在展会后台的休息室开会。法务总监摊开两份专利文件:“对方的专利申请日比我们早三天,但他们的权利要求书里,关键的‘酶改性工艺描述非常模糊,存在明显的撰写漏洞。”
“三天……”苏晓喃喃自语。她想起三个月前那个决定进军新领域的下午,如果当时会议结束后立刻启动专利布局,或许就能避免这个局面。“马上启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她迅速做出决策,“同时,联系媒体,我们要开一个小型的技术说明会,把核心创新点讲清楚。”
技术说明会安排在展会第二天的上午。苏晓站在台上,身后的屏幕上展示着复杂的分子结构图。“有人说我们抄袭,但我想请大家看一组数据——”她调出专利审查的对比报告,“我们的技术方案在活性物转化率、耐温性等七个维度上,都远超现有专利的技术指标。”
台下的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苏晓注意到,昨天那位金发采购商也坐在第一排,正认真地做着笔记。
会议结束后,采购商主动找到苏晓:“苏小姐,我相信你们的技术实力。但我有一个问题——如果你们的产品真的这么好,为什么不干脆颠覆现有产品线,而是只做一个新品牌?”
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入苏晓的心湖。她想起父亲的叮嘱:“现有业务线不能出半点岔子。”但此刻,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潜力的新兴市场,她突然意识到,有时候固守安全区,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
“我们正在规划,”苏晓迎上对方的目光,语气坚定,“明年年初,我们会推出一个全新的环保子品牌,不仅有清洁产品,还会延伸到个护、家居领域。”
采购商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很好。我期待看到苏式企业的再次突破。”
第四章 破局与新生
专利纠纷最终以对方撤诉告终,但这次事件像一记警钟,让苏晓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布局的重要性。回到公司后,她立刻组建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团队,建立了覆盖全球的专利监控系统。
“生物基清洁球”的上市首月销售额就突破了500万,远超预期。但苏晓没有沉浸在喜悦中,她知道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个单点突破转化为系统性的竞争力。
“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在专项组会议上,苏晓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我考察过云南的几个县,那里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一种高活性的清洁植物。如果我们能建立从种植到提取的全产业链,不仅能控制成本,还能形成独特的竞争壁垒。”
这个计划遭到了部分老臣的反对。“晓晓,农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一位分管供应链的副总皱着眉,“我们还是应该专注于加工和销售环节。”
“但那样我们永远只能做价值链的低端,”苏晓据理力争,“爷爷当年为什么要自己办纺织厂?就是为了摆脱对洋商的原料依赖。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
最终,董事会投票通过了这个计划。苏晓亲自带队前往云南,在群山之间奔波了三个月。她和当地政府合作,说服农民改种清洁植物,还聘请了农科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当第一车带着泥土气息的原料运抵上海工厂时,苏晓站在货运站的月台上,第一次感受到了父辈们当年开拓市场时的激动。
与此同时,新品牌的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苏晓力排众议,决定采用完全独立的品牌形象和渠道策略。“我们不能让老品牌的惯性思维限制新品牌的发展,”她在品牌会上说,“要让消费者看到,苏式企业不仅能做传统生意,更能引领绿色科技的潮流。”
新品牌发布会选在一个废弃的工业厂房改造的艺术中心。当巨大的投影幕布上,苏晓的影像与爷爷苏承宗的老照片重叠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纺织到日化,从传统化工到生物基材料,”苏晓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全场,“不变的是我们对创新的追求,是我们敢于打破边界的勇气。”
发布会结束后,苏明远走到女儿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老人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好孩子,你爷爷要是还在,一定会为你骄傲。”
苏晓望着父亲斑白的鬓角,又看了看台下年轻团队成员们兴奋的脸庞,心中充满了力量。她知道,开拓新市场的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无数的挑战,但只要传承不息,勇气不灭,就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
窗外,上海的夜景璀璨如星河。苏晓拿出手机,给团队发了条信息:“下一个十年,我们来了。”屏幕上,“生物基材料”的市场预测曲线仍在向上延伸,像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之路。
喜欢。
第124集:市场拓展新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