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7集:科技赋能企业[1/2页]

大民富商苏半城 竹晴园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一章:旧厂房里的新火种
     清晨六点,滨海市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苏式集团老厂区的三号厂房却已灯火通明。与隔壁几条生产线传来的规律机械轰鸣声不同,这里透着一股截然不同的“安静”——那是一种思维高速运转时的沉寂,夹杂着键盘敲击的细碎声响和偶尔响起的低声讨论。
     苏明辉站在玻璃幕墙外,看着里面忙碌的身影,镜片后的眼神复杂。这里曾是苏式集团发家的地方,生产着第一代让苏家在业内站稳脚跟的机械零件。如今,机床被挪到了角落,覆盖着防尘布,像一位沉默的老臣,而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齐的服务器机柜,以及一群穿着随意、眼神却格外明亮的年轻人。
     “明辉叔。”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端着马克杯走出来,镜片上还沾着点咖啡渍,“昨晚的数据建模有了新突破,AI对生产线能耗的预测误差,降到了百分之三以内。”
     说话的是陈宇,苏明辉亲自从顶尖高校挖来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他身后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却肩负着苏式集团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技术命脉。
     苏明辉点点头,推了推眼镜:“辛苦了。能耗优化只是第一步,我要的是全链条的智能化。从原材料采购预测,到生产流程自主决策,再到售后服务的智能响应。”他的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苏式不能再靠‘经验和‘人情打天下了,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
     他指的“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科技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新技术如同海啸般席卷而来,颠覆着一个又一个行业。有的老牌企业在浪潮中轰然倒塌,有的则抓住了机遇,一飞冲天。苏式集团,这个由他父亲苏承宗一手创立,历经风雨传承到他和哥哥苏明远手中的家族企业,正站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哥哥苏明远更多地负责集团的战略布局和对外事务,而将科技赋能、内部革新这一重担,交给了对技术更感兴趣,也更具前瞻性的苏明辉。
     “我明白,”陈宇喝了口咖啡,眼神发亮,“区块链那边也有进展。供应链金融的溯源系统原型已经搭好了,一旦试运行成功,我们就能彻底解决供应商账期和信用评估的老大难问题。这在以前,靠人工审核,光是单据就得堆成山。”
     苏明辉走进实验室,一台巨大的屏幕上正滚动着密密麻麻的代码和实时数据图表。他走到一个模拟生产线的沙盘前,沙盘上的微型机械臂正在AI的控制下,以不可思议的精度进行着组装作业,整个过程流畅、高效,几乎没有多余的动作。
     这让他想起了几十年前,父亲苏承宗带着工人在昏暗的厂房里,靠双手和简单工具打磨零件的场景。汗水、油污、还有那份不服输的劲头,是他童年记忆里最深的烙印。如今,时代变了,挑战变了,但那份“求变”和“创新”的基因,必须在新技术的土壤里,开出更绚烂的花。
     “爸,如果您还在,看到这些,会怎么想?”苏明辉在心里默默问了一句。他知道,父亲一定不会反对,甚至会比他更激进。苏承宗当年就是靠着“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才让苏式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中脱颖而出。
     “明辉叔,”另一个负责区块链项目的小姑娘林薇跑了过来,手里拿着平板,“您看这个,我们和银行合作的跨境支付试点,用区块链技术处理,交易时间从原来的几天缩短到了几分钟,而且手续费降低了七成!”
     数据是冰冷的,但苏明辉能从中感受到滚烫的力量。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商业模式的重构,是苏式集团在新时代立足的根本。
     第二章:齿轮与代码的碰撞
     变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当苏明辉的研发团队在实验室里如火如荼地推进项目时,集团内部的质疑声也从未停止。
     “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有什么用?我们苏式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口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在会议上拍了桌子,他是从苏承宗时代就跟着企业的元老,对传统工艺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近乎固执的坚持。
     “就是,人工智能?机器能懂什么?能比得上我们几十年的经验?我看啊,就是瞎折腾,浪费钱!”另一位负责生产的副总也附和道。
     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凝重。苏明远坐在主位,看了一眼弟弟苏明辉,示意他发言。
     苏明辉站起身,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打开了身后的投影仪。屏幕上出现的不是枯燥的技术参数,而是一段视频。
     视频里,是老厂区那台被防尘布覆盖的老旧机床。镜头慢慢拉近,聚焦在布满油污和划痕的操作面板上。然后,画面一转,切到了实验室里那台正在精准作业的微型机械臂,以及屏幕上跳动的AI算法模型。
     “各位叔伯,各位同事,”苏明辉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这台机床,我父亲用它打下了苏式的江山,我们很多老师傅,用它磨练出了一身精湛的手艺。它是苏式的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但是,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的竞争对手,已经在用AI设计产品,用区块链优化供应链,用大数据预测市场需求。如果我们还守着这台‘老伙计,守着我们的‘经验,那我们不是在传承,而是在埋葬苏式的未来。”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开始勾勒:“科技赋能,不是要取代我们的老师傅,不是要否定我们的传统。恰恰相反,是要让我们的传统工艺,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AI可以分析老师傅们一辈子积累的操作数据,把‘手感‘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优化的算法模型,让新工人更快上手,让老工艺更加精准。”
     “区块链可以记录每一个零件的生产流程、原材料来源,让我们的‘匠心有迹可循,让客户更加信任我们的产品。”
     “大数据可以帮我们分析市场趋势,提前布局,让我们不再是被动地适应市场,而是主动地引导市场。”
     他放下笔,看着那位老工程师:“王叔,您总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学技术不扎实。如果我们用AI把您的经验数字化,是不是就能让更多年轻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您毕生的精华?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吗?”
     老工程师张了张嘴,一时语塞。
     苏明远适时地补充道:“明辉说得对。时代在变,我们的传承方式也要变。科技不是敌人,是工具,是翅膀。我们要做的,是让苏式这棵大树,在新技术的土壤里,扎更深的根,开更繁的花。”
     会议最终达成了共识,但苏明辉知道,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些理念落地,如何让习惯了传统模式的员工,真正拥抱变化。
     他决定从最基础的生产环节入手,选择了一个试点车间——正是那位老工程师王叔负责的精密零件车间。
     当装载着最新智能控制系统的机器人手臂被运进车间时,工人们的眼神是复杂的,有好奇,有怀疑,还有一丝不安。王叔更是黑着脸,一整天都没怎么说话。
     苏明辉没有急于求成,他让陈宇的团队派了专人,一对一地给工人们培训,讲解新系统的原理和优势,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这些技术是如何辅助他们工作,而不是取代他们。
     第三章:智能之光点亮生产线
     转变是从一次意外开始的。
     一天深夜,试点车间的一台关键设备突然出现了故障,按照以往的流程,需要通知维修人员,排查故障点,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生产,这意味着一笔不小的损失。
     当时值班的是一位年轻工人小李,他想起了培训时提到的智能诊断系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打开了系统界面,输入了设备的异常参数。
     几秒钟后,系统给出了一份详细的故障报告,不仅指出了具体的故障部件——一个不起眼的传感器,还给出了维修步骤和所需零件的库存位置。
     小李按照指引,不到半小时就换好了传感器,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转。
     第二天,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车间。连一直板着脸的王叔,也忍不住凑到智能控制系统前,研究了半天。
     “这玩意儿……还真有点门道。”王叔喃喃自语,语气里的怀疑少了许多。
     苏明辉抓住这个机

第147集:科技赋能企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