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试。首先,就地生产,直接面向当地和周边市场,能最大程度降低物流成本。其次,当地有丰富的火山岩资源,我们可以就地取材,这不仅能降低原材料成本,还能打造‘本土可持续材料的卖点,符合全球环保趋势。”
“用火山岩做建材,这个想法太大胆了。”研发主管喃喃道。
“大胆才有突破。”苏晓看向他,“张工,你带领研发团队,立刻启动‘火山岩建材应用项目。我们需要知道,这种材料到底适不适合做模块化建筑,需要攻克哪些技术难关。资金不是问题,我会给你们最大的支持。”
她又转向供应链总监:“老李,你负责调研坦桑尼亚的投资环境、政策法规、基础设施(虽然可能很落后),以及当地火山岩开采和初步加工的可能性。我们要评估建厂的可行性,包括土地、能源、劳动力等各方面的成本。”
“苏总,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投资,而且风险极高。”老陈依然忧心忡忡,“董事会那边……能通过吗?”
苏晓沉默了片刻。董事会的压力,她当然清楚。尤其是那些秉持传统观念的老董事,对于这种高风险、长周期的海外投资,向来持保守态度。
“我会说服董事会。”苏晓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动摇的决心,“我相信,这是苏氏走向全球,真正实现‘基业长青的关键一步。非洲大陆,不能再被我们视为‘商业荒漠。这里有需求,有资源,有潜力。我们苏氏,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她的目光扫过会议室里每一个人,眼神里充满了激情和期待:“想想看,三年后,五年后,如果苏氏能在东非建立起完善的生产和销售网络,用当地的火山岩,为非洲的年轻人建造 affordable(负担得起的)、sustainable(可持续的)、modern(现代化的)家园,那将是怎样的成就?这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传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从疑虑和担忧,转变为一种被点燃的热情。苏晓的话,就像一团火,照亮了前方看似崎岖的道路,也点燃了大家内心深处对开拓、对创新的渴望。
“好!苏总,我们干!”研发主管率先表态,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我马上安排人去坦桑尼亚做实地调研。”供应链总监也跟上了节奏。
老陈看着苏晓,又看了看团队成员,最终也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既然苏总决定了,我们就全力以赴。希望这一次,我们能在非洲大陆,打下苏氏的烙印。”
苏晓露出了笑容。她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在坦桑尼亚建工厂,用火山岩做建材,这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但她骨子里流淌着苏承宗的血液,那种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驱使着她不断向前。
40%的物流成本壁垒,或许正是一道分水岭。跨过去,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跨不过去,就只能永远在岸边观望。苏晓选择了前者。非洲大陆的野望,从此刻起,不再仅仅是一个想法,而是变成了苏氏集团一项实实在在的战略行动。
第三章:火山岩上的工厂与三年磨砺
决定迈出之后,便是紧锣密鼓的筹备。
研发团队首先投入了“火山岩建材”的攻坚战。他们从坦桑尼亚进口了不同种类的火山岩样本,在实验室里进行各种测试:硬度、密度、抗压强度、抗腐蚀性、隔热性能……结果喜忧参半。火山岩确实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坚固、防火、隔热,而且天然的孔洞结构使其重量相对较轻,适合模块化运输和组装。但它的高硬度也给加工带来了巨大挑战,普通的切割和成型设备根本无法胜任,必须专门研发或改造工具。
与此同时,供应链团队在坦桑尼亚的调研也充满了艰辛。达累斯萨拉姆的港口拥挤不堪,道路基础设施陈旧,电力供应不稳定。寻找合适的建厂土地就花了数月时间,最终在离首都不远、靠近火山岩矿区的一片荒地上,找到了一块相对合适的地块。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但技术工人极度缺乏,这意味着苏氏必须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培训。
董事会的质疑声从未停止。“在非洲建工厂?苏晓是不是疯了?”“火山岩?那玩意儿能做家具?简直是异想天开!”“三年?我看三年后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面对压力,苏晓没有退缩。她一次次在董事会上展示市场调研数据、技术研发进展和成本收益预测模型。她引用祖父苏承宗当年的话:“风险和机遇,从来都是孪生兄弟。不敢冒险的人,永远也抓不住机遇。”最终,凭借着她的坚持和之前带领苏氏成功转型积累的信任,董事会勉强通过了这项投资计划,但也设定了严格的止损线和阶段性目标。
第一笔资金注入,坦桑尼亚“苏氏火山岩模块化建筑工厂”正式破土动工。
建设过程远比想象中困难。当地缺乏大型施工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很多材料都需要从周边国家甚至中国进口,物流再次成为难题。雨季的到来更是让施工进度一拖再拖,泥泞的道路让运输车辆寸步难行。苏晓亲自飞赴坦桑尼亚,在工地上一待就是几周。她穿着工作服,踩着泥泞,和工人们一起解决问题,鼓舞士气。她的 presence(存在),像一颗定心丸,让当地的员工和中方团队感受到了这家企业的决心和诚意。
与此同时,基马尼也加入了苏氏团队,成为了东非市场拓展的重要伙伴。他利用自己的本地资源和人脉,帮助苏氏解决了许多文化和沟通上的障碍,也为“火山岩小屋”的市场推广打下了基础。
工厂建设的同时,产品研发也在同步进行。研发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找到了切割和加工火山岩的方法——采用特制的金刚石刀具和高压水射流技术。他们将火山岩加工成标准的模块化板材和构件,这些构件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快速组装成各种户型的房屋。为了增强美观性和舒适性,他们还在火山岩模块的表面处理、内部保温层设计、门窗系统等方面下了大量功夫。
“火山岩小屋”的原型机终于在工厂的一角搭建起来。它看起来朴实无华,甚至带着火山岩特有的粗犷质感,但走进其中,却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坚固和温暖。隔音、隔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内部空间布局灵活,完全能满足现代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接下来是市场测试。基马尼带着团队,在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的城市边缘和新兴社区进行推广。起初,人们对这种“用石头做的房子”充满了怀疑,觉得它笨重、不美观。但当他们看到模块化组装的速度(几天内就能建成一栋完整的小屋)、了解到它的防火抗震性能和低廉的价格(相比传统砖混结构房屋,成本降低了30%以上),尤其是听说材料来自当地的火山岩,具有“可持续”和“本土”的标签时,态度开始转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非洲的中产阶层,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新鲜事物有着开放的态度。他们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但又受制于高房价和漫长的建设周期。苏氏的“火山岩小屋”,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价格适中、交付迅速、坚固耐用,还带着一种独特的“自然美学”。
订单开始零星地出现。苏晓和团队没有急于大规模扩张,而是耐心地收集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产品和生产流程。工厂的产能也在逐步提升,从最初的每月几套,到每月几十套,再到每月上百套。
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苏氏来说,这是充满挑战和磨砺的三年。工厂遭遇过设备故障、原料短缺、当地政策变动等问题;市场推广经历过文化隔阂、消费者不信任、竞争对手的质疑等困难;研发团队更是无数次推翻重来,只为让“火山岩小屋”更加完善。
苏晓往返于中国和非洲之间,皮肤被非洲的阳光晒得黝黑,眼神却更加坚韧。她见证了工厂从一片荒地到现代化装配式基地的蜕变,见证了“火山岩小屋”从图纸到实体、再到走进千家万户的过程,也见证了东非市场从最初的疑虑到逐渐接纳、再到热情追捧的转变。
这三年,苏氏在非洲大陆扎下了根。虽然过程艰辛,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第四章:荒漠上的绿洲与12%的版图
三年后的一个清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郊区,一片崭新的社区在朝阳下熠熠生辉。这里不再是过去的棚户区或杂乱的自建区,而是排列整齐、色彩明快的“火山岩小屋”。孩子们在干净的街道上奔跑嬉戏,大人们在自家门前的小花园里侍弄花草,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一辆联合国人居署的考察车缓缓驶入社区。几位专家模样的人走下车,脸上
喜欢。
第155集:非洲大陆的野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