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定,”苏晓一字一顿地说,“立刻成立专项基金,就叫‘心意相通专项基金。首期注资一亿元,由陈博士的团队主导,联合国内外顶尖的神经科学、人工智能、材料学专家,以及……最重要的,残障人士代表,共同推进这项技术的研发与落地。”
“苏总,这……”一位董事忍不住开口,“一亿不是小数目,而且风险太大……”
“风险?”苏晓打断他,眼神里带着一丝冷峻,“看着李教授的眼睛,你告诉我,什么是风险?是投入的资金可能打水漂,还是眼睁睁看着这样的技术被束之高阁,让更多像李教授一样的人,在沉默中失去与世界连接的可能,这才是更大的风险?”
她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一些,但决心不变:“我知道这是跨界,是挑战,甚至可能超出了我们传统家具企业的范畴。但苏氏的精神,从来不是固守成规。爷爷当年敢用全部身家押注电力设备,我们今天,为什么不敢为‘人心押一次注?”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沉默,但这一次,沉默中蕴含的不再是犹豫,而是被苏晓话语所触动的思考与认同。
陈曦走上前,深深鞠了一躬:“谢谢苏总!我代表所有参与项目的研究人员,也代表……所有可能从中受益的人,感谢您的决定。”
苏晓摆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柔和:“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些在实验室里日夜奋斗的科学家,谢像李教授这样勇敢的先行者。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件事做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看向屏幕,李教授的妻子正在帮他取下头环,他的目光依旧停留在那本书上,嘴角似乎有了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
“记住,”苏晓最后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做出最先进的脑机接口设备,而是做出最‘懂人的家具系统。让科技,真正有温度。”
第四章:两年的淬炼
“心意相通”专项基金的成立,在苏氏内部和行业内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称赞苏晓的远见与担当,也有人质疑这是否是“不务正业”。但苏晓顶住了压力,她给了陈曦团队最大的支持和自由度。
这两年,对于陈曦和她的团队来说,是充满挑战与突破的两年。
首先是技术关。实验室里的成功,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天壤之别。
渐冻症患者的脑电波信号极其微弱,且个体差异极大。为了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和稳定性,团队采集了大量不同患者的脑电数据,不断优化算法。他们借鉴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技术,让系统能够“学习”每个用户独特的脑电波模式,提高指令识别的精准度。
其次是设备关。最初的头环体积较大,佩戴不舒适,且需要有线连接,极大地限制了用户的活动。团队与材料学家合作,研发出了更轻薄、更贴合头部曲线的柔性电极材料,实现了无线连接。同时,他们将控制模块集成到家具本身或小型便携设备中,让整个系统更加简洁易用。
机械臂的精度和灵活性也需要大幅提升。传统的工业机械臂过于笨重,无法满足精细动作的需求。团队参考了仿生学原理,开发出了更轻巧、更灵活的仿生机械臂,末端的夹持装置也经过多次迭代,从最初只能夹取固定形状的物体,到能根据物体形状自动调整力度,甚至能轻轻拿起一个鸡蛋而不捏碎。
成本控制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先进的脑机接口技术成本高昂,这使得系统难以普及。团队一方面优化硬件设计,寻找更具性价比的传感器和芯片;另一方面,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共享,降低整体成本。苏晓也动用了苏氏的资源,与上下游供应链沟通,争取到了更优惠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价格。
更重要的,是“人性化”的打磨。
苏晓强调,不能让技术成为新的壁垒。她要求团队必须深入了解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和使用场景,邀请了包括渐冻症患者、脊髓损伤患者、截肢者等在内的各类残障人士代表参与到系统的设计和测试中来。
“李教授,您觉得这个头环的佩戴舒适度怎么样?”
“王大哥,用意念控制灯光开关,反应速度您还满意吗?”
“小朋友,你希望这个能帮你拿玩具的机械臂,是什么颜色的?”
在一次次的反馈与改进中,系统变得越来越“懂人”。
他们增加了更多的“快捷指令”,让用户可以通过预设的思维模式,快速完成如“开门”、“关灯”、“呼叫家人”等常用操作。
他们开发了“思维导航”界面,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思维选择,在虚拟屏幕上浏览和控制家中的各种设备。
他们甚至加入了“情绪感知”模块,系统能根据用户的脑电波特征,大致判断其情绪状态,在用户感到焦虑或疲惫时,自动调整环境光线、播放舒缓的音乐,或者发出轻柔的语音安慰。
李教授成了团队的“特殊顾问”。他虽然行动不便,但思维依旧敏捷。他从使用者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比如,他希望系统能有“记忆”功能,记住他常用的书籍摆放位置;比如,他希望在“指挥”机械臂拿书时,能有更直观的“视觉反馈”,让他知道机械臂的位置和动作。团队都一一将这些建议融入了系统的改进中。
苏晓也经常来到实验室,不是以老板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关注者和倾听者的身份。她会坐在李教授旁边,看他用意念“操作”家具,听他讲述使用感受。有一次,李教授通过系统“告诉”苏晓,他想念家乡的桂花糕了。苏晓立刻让厨房做了送来,看着李教授的妻子用机械臂“拿”起一块桂花糕,送到他嘴边,苏晓的心中充满了温暖。
这两年,苏氏的其他业务依旧在稳步发展,但“思维家居生态”项目,却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苏晓的心中,在整个团队的心中,激起了最澎湃的涟漪。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项目,更像是一种使命。
第五章:十万个自主的灵魂
时间荏苒,两年时光倏忽而过。
当苏氏集团召开年度新品发布会时,会场的焦点,不再是那些设计精美的传统家具或智能化的家居系统,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思维家居生态”。
发布会的现场,布置得像一个温馨的“家”。客厅、卧室、书房,每个场景中,都摆放着融入了脑机接口技术的“思维家具”。
苏晓站在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两年来项目的研发历程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当李教授用意念“指挥”轮椅在房间里自由移动,“拿起”书本阅读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各位,”苏晓的声音充满了力量,“两年前,我们启动了‘心意相通项目。很多人问我,苏氏为什么要跨界去做脑机接口?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们不是在做脑机接口,我们是在搭建一座桥。一座连接‘心意与‘现实的桥。”
她示意工作人员推上一个展示台,上面是一套最新的“思维家居生态”系统——包括更轻薄的无线头环、集成了各种传感器和控制模块的“智能中枢”,以及一系列经过优化的智能家具。
“经过两年的研发与迭代,我们的‘思维家居生态系统正式诞生了。”苏晓介绍道,“它不再是单一的家具控制系统,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它包括:
精准的脑电波采集与解析系统,识别准确率达到98%以上,响应延迟低于0.3秒。
模块化的智能家具矩阵,从轮椅、机械臂,到智能床、可调节书桌、自动开关的门窗,覆盖家居生活的方方面面。
个性化的“思维云”服务,每个用户都有专属的云端数据库,系统会不断学习和适应用户的思维习惯。
开放的开发者平台,我们希望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加入进来,共同丰富这个生态。”
随后,发布会现场进行了实时演示。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年轻女孩,戴上头环,仅仅通过思维指令,就完成了从“起床”、“洗漱”(通过机械臂辅助)、“打开窗帘”、“煮咖啡”到“坐在书桌前阅读”的一系列动作。整个过程流畅自然,仿佛她的意念就是无形的双手。
“这位是小雨,”苏晓介绍道,“脊髓损伤导致她胸部以下瘫痪。但现在,通过‘思维家居生态,她重新获得了生活的自主能力。”
小雨对着话筒,声音有些激动但清晰:“谢谢苏总和陈博士团队!现在
喜欢。
第165集:脑机接口的跨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