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6集:历史年轮的对话[2/2页]

大民富商苏半城 竹晴园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抱着速写本的艺术生。当有人凑近案几时,隐藏在展柜边缘的传感器被触发,两块屏幕同时亮起。古木对应的屏幕上,细密的年轮逐渐幻化成河流与甲骨文,新木那边则浮现出卫星云图与登月舱——
     34;这棵树出生时,大禹正在治水;这棵树出生时,人类首次登月。34;
     电子音在安静的展厅里响起时,穿校服的女孩们发出低低的惊呼。苏晓站在阴影里,看着观众们伸出手指,在两块屏幕间来回滑动。有人发现古木公元前221年的年轮异常粗壮,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年份;新木2003年的年轮里,藏着非典时期异常减少的碳排放量数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4;您看这个对比。34;一位戴眼镜的历史教授指着屏幕,34;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这棵树的年轮突然多了三道浅色环,说明气候变暖了——丝绸之路不仅交换商品,也改变了植被分布。34;他身边的气候学家立刻打开笔记本:34;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后,新木的生长曲线明显更稳定。34;
     苏晓忽然注意到角落里的老妇人,她正用手轻轻抚摸古木案几,像是在触摸某种久违的记忆。翻译低声告诉她,老人是从黎巴嫩来的难民,她的家族曾世代经营橄榄树林。
     34;这木头记得一切。34;老人说,眼泪顺着皱纹滑落,34;就像我们记得被战争毁掉的果园。34;
     四、木头的史诗
     展览进行到第三周时,《费加罗报》用整个文化版刊登了专题报道,标题是《当商周的香樟遇见登月舱》。杜邦馆长在晚宴上举着酒杯,非要让苏晓讲讲发现古木的故事。
     34;它原本在湖北荆州的楚墓里。34;苏晓望着窗外卢浮宫的夜景,34;盗墓贼没看上这根做棺椁的木头,倒是当地农民在开垦荒地时挖了出来。您知道吗?它的树心有个碳化的疤痕,AI复原后发现是公元前771年的雷击造成的——正好是周平王东迁洛邑那年。34;
     她忽然起身带众人去展厅。深夜的展厅里,只有案几上的屏幕还亮着微光。苏晓调出隐藏的交互界面,输入了一串指令。两块屏幕瞬间切换成动态模式:古木的年轮开始随时间流动,每圈年轮掠过,就有对应的历史事件浮现——商王武丁祭祀的甲骨、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车辙、敦煌莫高窟开凿时的凿痕;新木的年轮则对应着工业革命的烟囱、第一台计算机的代码、空间站的太阳能板。
     34;最神奇的是这个。34;苏晓指向公元前208年的年轮,那里有一道几乎断裂的纹路,34;楚汉相争时的连年战乱,连树木都差点活不下去。而2020年的新木年轮里,有个微小的凸起——全球疫情期间,人类减少活动后,树木反而长得更好了。34;
     杜邦馆长久久不语,最后用指尖轻轻叩击古木案几:34;达芬奇说,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对话。你们做到了让自然自己开口。34;
     五、另类的地球史
     展览闭展那天,卢浮宫破例延长了开放时间。苏晓站在签名簿前,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留言:34;我的祖父曾参与阿波罗计划34;、34;我家的族谱能追溯到明代34;、34;原来树比人更懂历史34;。
     老周忽然发来一张照片,是培养舱里的新苗又长出了一圈年轮。苏晓放大照片,看着那个细密的同心圆,突然想起昨夜在展厅遇见的那个叙利亚男孩。他在新木摆件前站了整整一小时,用手机翻译软件反复看屏幕上的文字——当看到1969年人类登月与他出生年份的对比时,男孩突然哭了。
     34;苏小姐,能留下这两块屏幕的代码吗?34;杜邦馆长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老人手里拿着刚写好的展览总结,34;我们想永久保存这个项目,作为自然与人类文明对话的范例。34;
     苏晓点头时,阳光正穿过金字塔的玻璃,在古木案几上投下菱形的光斑。她想起三个月前在苏州工坊,张师傅用刻刀在案几底部刻下的一行小字:34;木之寿,在年轮;人之寿,在传承。34;
     返程的飞机上,苏晓打开笔记本,看着AI生成的最终报告。三千零二十七个年轮对应的气候数据,与人类文明史形成了奇妙的共振。她忽然明白,祖父当年为什么坚持要在每件家具的隐蔽处刻上制作日期——那些数字,终有一天也会成为未来的年轮。
     舷窗外,云层如同被风吹散的木纹。苏晓在备忘录里写下:34;下一个项目,用不同大陆的树木年轮,做一部世界通史。34;发送键按下的瞬间,她仿佛听见三千年前的香樟在风中低语,那声音穿越时空,与万米高空的引擎声交织成歌。
    喜欢。
  

第176集:历史年轮的对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