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傅乐言这军报其实写了两份。
     一份言简意赅地“记录”了南郡城的现状。
     另一份则遵循赵太后之意,“公正”地记录了林若初作为大周第一女官,运粮这一路上的行为表现。
     今日只议这第一封。
     “虽以三万兵马赢了北境一万兵马,但城中粮仓被烧,百姓厮杀,伤者无数,更是杀得城里城外浮尸遍野,恐有疫病之祸事。”
     这份与其说是记录,但明眼人都听得出,这是在借着求朝堂支援,告林景行的黑状。
     太后与长公主一派的争端这几年已经初见端倪,但太后的人如此剑拔弩张,公然针锋相对的,这还真是头一遭。
     朝臣们眼观鼻、鼻观心,心中都有了思量。
     圣上年纪渐长,太后这是不想再等了。
     “守卫粮仓乃守城要务,竟然任凭北境奸细潜入城内而不知,任其烧毁粮仓,惹城内百姓陷入困苦,拖延了向北送粮的时间,便是要耽误北方战事,此事事关重大,林景行难辞罪责!”
     叶疏辰身后一官员,立刻挺身而出,顺着太后话夸大其词道。
     此言一出,丞相一脉的官员随即附和。
     “确实如此。”
     “怎能放任粮仓被烧。”
     “对方只有一万余人,我方可有三万守城兵,如此压倒性的优势,这损失着实大了些。”
     “确实该治林景行一个失察之罪。”
     “还好镇国侯之子裴青率粮队及时赶到,这才没酿成饥荒之患。”
     “若是引发瘟疫,那是大灾,林景行未免太过失职……”
     一言一语的附和中,也有不同的声音。
     “一万北境军为何会出现在十三郡腹地?”
     “城中百姓死伤严重,到底死伤了多少?”
     “军报上可有写南郡城是否乱了,粮食是否够用?还需再调派多少?”
     “剿灭一万北境军,那三万守城军损伤如何?若是能不费兵卒便给北境以重创,这是守城将领之功啊,只揪着错处罚,不根据好处赏,怕是会寒了将士们的心啊。”
     “如今北境大军南压,正于北郡城外对垒,正是用兵之际,此等情况下,治少将军的罪,这不是给北人以可乘之机吗,这实属不妥啊,望太后、圣上三思。”
     赵雅贤和叶疏辰未发一言,任凭听着朝堂群臣争论。
     其实这事争不出结果。
     所有人都知道,这就是个风向,太后不过是借着这事表明自己对林家军不满的立场,往后自然有有心攀附之人,替她去寻林家的错处。
     比如立在朝堂上,始终未发一言的永安侯。
     他儿入狱一月有余,他奔走至今,尚未寻到转圜余地。
     如今太后放出了对林家不满的风声,他岂不是有机会为牧儿寻个出路了?
     永安侯低垂着脑袋,谨慎着观察着朝堂局势,将两派纷争皆默默记于心中,脑海中一时思绪万千。
     待到这事吵完,赵雅贤才命人,念了第二封军报。
     这是北郡的传讯官送来的前线军报:
     “北境三万大军压境攻城七日未果,退至五十里外,据前锋探查,后方有五万驻扎,恐随时来犯,请求向北郡调兵以御敌。”
     短短三行字,朝堂上的众臣沉默了。
     北境兵凶狠,尤擅骑射。
     骑兵攻城,可以一敌三。
     就算有城墙做垒,也需十万兵马才能守住北郡城。
     而现在在北郡驻扎的只有五万人。
     若北境八万兵马同时攻城,只凭这五万人是守不住的。
     其余各郡都要向北增援。
     主力是林家军部,还有部分裴家的人马。
     其余公侯军部,则分在京郊、西域,要调派需要时间。
    &nbs

第266章 口舌之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