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缓和阶级矛盾。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教育方面,孔子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孔子的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认为“仁”就是爱人、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的人。从孔子的“仁”的思想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民众的关注,对于人民的爱护。孔子对“仁”思想的重视,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学说是整个孔子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它对于其他的如“礼”、“乐”等思想均处于统摄地位。
    喜欢。
  

第一百五十八章 太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