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推开车门下来,换上了一身质地精良但款式低调的深色夹克,手里拎着一个半旧的皮质公文包,看起来更像一个学院派的研究员或设计师,而非商海新贵。
敲门。开门的是一位气质温婉的中年妇人,眉宇间带着书卷气,看到还带着学生气周明,眼中的警惕淡了几分。“请问找谁?”
“阿姨您好,打扰了。”周明微微欠身,笑容温和得体,带着恰到好处的歉意,“我叫周明,是清华的学生,并且是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者。冒昧前来拜访姜主任。久闻姜主任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见解独到,一直想找机会请教。今天刚好在附近调研,想着无论如何也该来拜访一下,表达我的敬意。”他刻意模糊了公司背景,强调“学生”、“研究者”身份和“请教”目的,姿态放得很低。
姜夫人打量了他一下,周明身上那种沉稳的书卷气和诚恳的态度,让她生不出恶感。“老姜在书房,不过…他不太喜欢在家谈工作。”她侧身让开。
“明白,谢谢阿姨。就请教几个专业问题,不会耽搁太久。”周明再次欠身,换了鞋,从容步入。
书房陈设简单,书卷气很浓。姜副主任约莫五十岁,戴着眼镜,正伏案写着什么,眉头微锁,显得严肃而疲惫。听到动静,他抬起头,看到陌生的周明,眼中闪过一丝被打扰的不耐烦,但良好的修养让他没有立刻发作。
“姜主任,冒昧打扰了。”周明主动开口,态度恭敬,带着后辈的谦逊,“我是周明,做点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一直非常钦佩您关于‘生态宜居和‘职住平衡的前瞻性观点,尤其是您去年在规划论坛上提出的‘社区微循环理念,对我启发很大。”他精准地点出了姜副主任引以为傲的学术观点,并表达了真诚的“请教”之意,而非求人办事。
姜副主任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些,但眼神依旧带着审视:“哦?说说看,有什么启发?”语气平淡,带着考校的意味。
周明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从那个半旧的公文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那份装订朴素但内容详实的《未来城市社区生态循环系统构想白皮书》,以及一本印制精美的《国外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精选》图集。他没有递过去,而是轻轻放在自己面前的桌角。
“姜主任,这是我们团队结合您的理念,做的一些不成熟的推演和案例收集。”周明翻开构想白皮书,指着其中一页关于“雨水收集与垂直绿化共生系统”的示意图,“比如这个,我们设想在未来的社区建筑设计中,如何将屋顶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立体绿化形成一个闭环,既解决部分水资源,又改善微气候,提升居住品质。还有这个,”他又翻到图集里一个北欧社区儿童活动区的设计,“您看这种设计,安全、自然、激发创造力,完全摒弃了塑料滑梯那种千篇一律的模式…”
他像一个纯粹的研究者和设计爱好者,专注地讲解着构想和案例中的细节、理念和巧思,语气真诚而投入,带着对专业的热情和对理想社区的憧憬。他的讲述没有刻意逢迎,而是充满了扎实的思考和探索精神,显然触动了这位对城市未来同样充满忧虑和期待的学者型官员。
姜副主任紧锁的眉头渐渐松开,目光被图集中那些充满人性化和生态智慧的设计所吸引,身体微微前倾,甚至拿起那本构想白皮书快速翻看了几页。“嗯…想法不错,尤其是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很有现实意义。不过,落地难度不小啊。”他放下白皮书,语气中少了几分疏离,多了几分探讨的意味。
“是啊,姜主任。所以特别需要像您这样有远见、有魄力的领导来推动。”周明顺势接话,语气恳切,“纸上谈兵容易,真正落地,涉及到规划、建设、管理多个环节的协同,更需要顶层设计的引导和政策支持。阻力很大,但…不做,就永远只能在图纸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在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推开,一个约莫十五六岁、扎着马尾辫的女孩探进头来,好奇地看了一眼周明,目光立刻被他放在桌上的那本精美的国外设计图集吸引。“爸,这是什么画册?好漂亮!”她指着其中一页充满艺术感的社区小广场设计,眼中满是向往。
“这是我收集的一些国外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案例。”周明笑着解释,语气温和。
“小雅,这是周明…周研究员。”姜副主任介绍了一句,语气里带着对女儿的宠溺。
“周叔叔好!”女孩大大方方地打招呼,目光还黏在图集上,“我以后也想学建筑!这些设计太有想法了!”
周明脸上笑容更盛:“哦?小雅同学对建筑设计感兴趣?这可是个需要想象力和责任感的专业。”他动作极其自然地打开公文包,拿出一个扁平的、没有任何商业标识的硬纸文件夹,递了过去。“正好,我这里有一套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建筑年鉴图册,里面有很多大师的手绘草图和设计思路解析,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不是什么值钱东西,就是些参考资料。”他刻意强调了“年鉴”、“参考资料”、“不值钱”,将性质定位为纯粹的学习资料。
女孩惊喜地接过,迫不及待地打开文件夹,里面是厚厚一叠印制精良的铜版纸,图文并茂,详细解析了十几个国际知名建筑项目的设计理念和过程,每一页都充满了专业性和艺术性。“哇!谢谢周叔叔!这太棒了!”女孩兴奋地翻看起来,爱不释手。
姜副主任看着女儿如获至宝、沉浸在专业世界里的样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又看了看桌上那份构想白皮书和案例图集,再看向周明时,眼神中的审视和疏离彻底消散了。他没有阻止女儿收下这份“参考资料”,也没有再翻看那图集一眼,只是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书房里安静下来,只有女孩翻动纸页的沙沙声。
过了片刻,姜副主任放下茶杯,目光落在周明带来的那份构想白皮书封面上,手指轻轻点了点。
“年轻人,有想法,肯钻研,是好事。”他的声音平和了许多,“不过,搞研究,最终还是要落地,要服务于城市发展,服务于老百姓的生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啊。”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你们那个…对城市综合体的构想,方向是对的。但具体怎么搞,规划要科学,程序更要规范。不能光想着标新立异,要经得起推敲,要符合首都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
周明立刻坐直身体,态度恭谨:“姜主任您批评得对!我们一定谨记您的教诲,脚踏实地,把基础工作做扎实。规划草案我们正在完善,一定严格遵循政策法规,突出生态、人文和可持续性。下周…我让我们负责具体规划的同事,把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和规划草案初稿,送到您办公室,请您百忙之中抽空审阅,给我们把把关,指点迷津?”他将姿态放得极低,把“审批”巧妙地转化为“请教”和“把关”。
姜副主任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女儿手中那本精美的年鉴,又回到周明脸上,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语重心长:“嗯。送过来吧。记住,做事情,眼光要长远,步子要稳妥。首都的建设,容不得半点闪失。”他端起茶杯,再次呷了一口,这几乎是送客的暗示了。
“是!谢谢姜主任指点!我们一定不负您的期望!”周明立刻起身,心领神会,郑重地道谢。目的已经达到,他不再多留,又向沉浸在建筑世界里的女孩点头示意,才在姜夫人的陪同下,礼貌地告辞离开。
走出单元门,坐回那辆沾满尘土的BJ212后座。陈峰沉默地发动车子,老旧发动机发出轰鸣,缓缓驶离这个安静的大院。
周明靠在并不舒适的座椅上,闭目养神。车窗外的京城华灯初上,光影在他脸上明灭不定。刚才书房里看似平和的对话,字字句句都暗藏机锋。原则、规范、长远、稳妥…这些词的分量,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重生者的先知是利器,但要在现实的权力规则中前行,更需要的是对分寸的精准把握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那份构想白皮书是敲门砖,那些国外案例是引子,而最终撬动一丝缝隙的,是那位父亲对女儿梦想无声的期许和一份“不值钱”却无比珍贵的学习资料。
这一步,走得如履薄冰,却也总算踏出了关键的一步。权力场中的无奈与周旋,是重生也无法回避的现实。
“老板,回公司还是…”陈峰低声询问。
“回家。”周明睁开眼,眼中没有疲惫,只有一片沉静的深邃。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学苑静舍,501室。
客厅只开了一盏落地灯,暖黄的光晕笼罩着沙发一隅。苏雨晴穿着舒适的居家服,蜷在沙发上看一份技术文档,柔和的灯光在她清丽的侧脸上投下温柔的阴影。听到开门声,她抬起头,清冷的眉眼在看到周明时,瞬间柔和下来,仿佛冰湖解冻,春水初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回来了?顺利吗?”她放下文档,起身迎上来。
“嗯。”周明应了一声,换上拖鞋,走到沙发坐下,很自然地伸手揽过苏雨晴的腰,让她靠在自己身边。鼻尖萦绕着她身上淡淡的沐浴露清香,一天的疲惫似乎瞬间被驱散了大半。他喜欢这种无声的默契与安宁,这是属于他们的港湾。
他拿起放在茶几上的笔记本电脑,开机。苏雨晴安静地依偎着他,没有追问,只是将头轻轻靠在他肩上,感受着他沉稳的心跳。
周明登录个人账户,里面余额为:3,257,010.12
这其中有百度的首次分红 1,256,000.00
其他钱都是周明自己年后回来到现在股市上赚的,大概有200万左右。
周明没有犹豫,指尖在键盘上飞舞,打开国内证券交易系统。他输入代码:(青岛海尔)。重生者的记忆清晰无比: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余波未平,国内消费市场略显低迷,海尔股价正处于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洼地。而很快,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加速推进和“真诚到永远”服务品牌的深入人心,其价值将被市场重新发现,股价将迎来一轮长周期的稳健上涨。
他输入指令,将账户中绝大部分——三百万元人民币,全部买入青岛海尔A股股票。确认键按下,巨额资金瞬间涌入市场,化作冰冷的电子信号和未来可期的股权凭证。
做完这一切,周明合上电脑,屏幕的光暗了下去。客厅里只剩下落地灯温暖的光晕和两人依偎的身影。
他低下头,看着苏雨晴安静的睡颜,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呼吸均匀。股权变更的尘埃落定,政府渠道的悄然打通,海量资本的战略布局…白天的惊心动魄与运筹帷幄,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心头的宁静与满足。
他俯身,一个轻柔的吻落在苏雨晴光洁的额头上,带着无限的珍视。
窗外的帝都,万家灯火,璀璨如星河。而在这小小的租住屋内,资本的暗流与理想的光辉交织,一个庞大科技帝国的基石,正在这宁静的夜色中,被悄然铸就。
周明揽着苏雨晴,目光投向窗外深邃的夜空,嘴角勾起一抹掌控一切的、笃定的弧度。
夜还很长。资本,永不眠。征程,亦未止。
喜欢。
第七十六章 股权与基石[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