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一二九章 纠结[2/2页]

大明新命记 哼哈大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律留给中后军总兵府来做统一调配。
     因为东江岛、云从岛上的枪炮和弹药产量依然有限,无法满足征东军突然一军变为三军的大扩编和大量新兵入营集训的消耗。
     所有这一切,都在影响着和制约着杨振的决断。
     当然了,就算不考虑以上所有因素,杨振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完全挡住多尔衮的议和之谋。
     因为朝廷的蓟辽督师洪承畴在辽西,辽东总兵锦义伯祖大寿在辽西,多尔衮绝不会放着他们不去联络,而单独联络自己。
     既然如此,那就将计就计好了。
     反正多尔衮需要时间,自己也需要时间,最多耗费一两个月的时间而已。
     至于说最终会不会弄假成真,比如说朝廷方面真的昏了头,在这个节骨眼上同意议和,然后给了多尔衮称帝后的大清国一个喘息之机,对此,杨振倒是完全不担心。
     因为在原时空之中,在大明输掉了辽东决战之后,当时最该借助议和来赢得最后转机的大明朝廷,都没有同意与清虏议和。
     而且在原时空中,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就是因为与清虏议和事泄,引起朝野士林激烈反对,才被崇祯皇帝推出来,做了替罪羊,处死了。
     如果说以原时空崇祯十五年辽东战场上极端不利的形势,京师负责与清虏议和通款之大臣都是如此下场的话,那么完全可以预见,以这一世辽东战场上的形势而言,即便崇祯皇帝或者内阁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陈新甲愿意议和,结果也必然和不了。
     到时候,只要朝廷打算与清虏议和的消息泄露出去,必定会有无数朝野士林人物将这件事情搅黄。
     到那时京师朝廷上负责此事的大臣,或者掺和进此事的大臣,其下场有可能比原时空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一帮人更惨。
     所以,身在辽东半岛一隅但却熟知历史走势的杨振,完全不担心清虏议和的事情能成。
     大不了到时候,由自己或者自己在朝堂上的代理人出手将消息泄露出去即可。
     至于眼下,他也乐得与多尔衮虚与委蛇,为自己巩固已经取得的战果以及做好决战决胜的准备争取更多的时间。
     “你们睿王爷——,哦不,怎么说来着,你们盛京城里的新主子,可真是好算计啊!”
     杨振领着秀岩守将安庆后以及右翼军火枪团营主将张国淦等人,接见拜尹图和硕托一行的时候,先是听了拜尹图这个议和正使对于大清崇德皇帝驾、睿亲王多尔衮继位以及新君登基有心议和的口头通报,然后接收了拜尹图呈上来的议和文书。
     杨振粗略看了一遍议和文书上的诸多条款,随即交给了重归杨振亲兵侍从行列的麻克清收好,沉吟了一会儿,面向硕托,发了这样一句感慨。
     “都督何出此言?我大清国新君登基,决心一改往日弊政,与贵国休兵罢战,全面议和,从此相安无事,乃是对于贵我双方皆为有利之事,都督何来算计之说?”
     “呵呵,你们的文书我看了,你们口口声声所说的议和,不过是停战,撤兵,勘界,立约,互市,看起来好似对双方皆有利,可是,你们说的停战是谁停战?说白了是让我们停!撤兵是谁撤?还是让我们撤!如果这样,我们的仗不是白打了吗!”
     “都督误会了,要停战自然是贵我双方都停战,要撤军自然是贵我双方都撤军——”
     见杨振脸上笑容全无,且语气不善,硕托连忙解释道。
     不过,杨振不给他多做解释的机会,挥手打断了他。
     “那就说说撤军吧,你们希望我军撤出哪里?”
     “若要两国全面停战议和,我大清国皇上希望,都督方面,能恢复到崇德七年四月以前的边界——”
     “崇德七年四月以前的边界?呵呵,哈哈,哈哈……”
     确认自己没有听错后,杨振哈哈大笑起来。
     包括陪同在侧的将领张国淦、安庆后,以及麻克清、祖克祥等品级较低的侍从之人,也都失声而笑。
     短短几年之间,他们跟随杨振东征西讨,崛起于辽东敌后之地,一个个亲手杀死的清虏,没有一百也有五十,心中早已对他们没有了畏惧之心。
     眼看着自己一方的实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十数万精锐边军,东西对进,打得黄台吉一命呜呼,打得多尔衮主动求和,自信心正是最膨胀的时候。
     如今乍闻清虏使节要求自己退回北伐开始之前的地界,只觉得好笑。
     当然,这笑声,也使得拜尹图和硕托两个人瞬间满脸通红,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是愤怒,还是尴尬。
     “实话跟你们说了吧,全面停战议和,不是我一个都督能够介入的,你们来找我,是找错了人。但是我想,你们必定也派人去了辽西。”
     说到这里,杨振看了看硕托,见他似乎不由自主地冲自己点了下头。
     这件事本来也在杨振的意料之外,当下倒也没有多说,而是接着说道:
     “所以,不是我说停战就能停战,我说撤军就能撤军的。但是我这里,可以跟你们交个实底,辽东这边,若要金海镇大军停止北上,你们得拿出足够的诚意。恢复崇德七年四月前的边界是不可能的,若是要求恢复以前的边界,那就恢复到万历四十七年以前的边界好了!”
     杨振说完这些话,起身离去。
     留下硕托和拜尹图在那里惊愕不已,想怒又不敢怒,想走又不能走。
    喜欢。
  

第一一二九章 纠结[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