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九十三章 新生[1/2页]

带着超市回古代 闪现吻法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北阳城的晨露还凝在聚香居的窗棂上时,何小丫已经背着小药篓出门了。
     她的布鞋沾着草尖的湿痕,药篓里的金银花带着清露,是今早跟着凌熙去后山采的,入秋后的金银花最是清热,凌熙说要多备些,免得冬春交替时再闹病。
     “小丫姑娘,又去学医啊?”街口卖豆腐的王婶笑着打招呼,竹筐里的豆腐块白嫩嫩的,在晨光里泛着光,“你凌姐姐昨天还给我扎了针,说我这老寒腿啊,再扎几次就能利索干活了!”
     小丫仰着小脸笑,露出两颗小虎牙:“王婶,凌姐姐说您得少碰凉水,我给您留了晒干的艾草,煮水泡脚最管用。”
     她说着从药篓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的艾草叶片完整,是她一片一片挑拣过的。
     这阵子,北阳城的人都知道,聚香居的小丫姑娘拜了“凌神医”为师,不仅认药认得准,扎针的手法也有模有样。
     有次张屠户家的小子积食发烧,凌熙让小丫试扎“足三里”,那孩子哭得惊天动地,小丫却稳稳地把针扎进穴位,没过半个时辰就退烧了,惊得张屠户逢人就夸“小丫是文曲星下凡,不光能认字,还能治病”。
     聚香居里,何青云正往砂锅里倒牛奶。
     超市里的纯牛奶被她装进陶罐,看着像极了本地的羊奶,煮热后撒上些超市里的桂花糖,甜香混着奶味,引得刚进门的食客直咂嘴。
     “老板娘,今天的卤味多来点!”熟客刘书生拱手笑道,手里还攥着本线装书,“昨儿听王爷府的人说,您那几条防疫的法子,连京城都知道了,说是要在全国推广呢!”
     何青云笑着往他碗里添了块卤猪蹄:“不过是些乡下土法子,当不得真。”
     她的指尖划过柜台,那里摆着本新账本,第一页写着“疫后首月流水”,数字后面画了个小小的笑脸,比去年同期还多了三成。
     李重阳从账房出来时,手里捏着张红纸,是安阳王府送来的请帖。
     “王爷说后天办新生宴,请咱们去府里坐坐,”他的指尖在“聚香居何氏夫妇”几个字上顿了顿,微微一笑,“还说要给小丫和凌大夫赐块杏林春暖的匾。”
     何平安正在给客人端面,闻言手里的面碗晃了晃,热汤溅在袖口也顾不上擦:“真的?那我得把新做的襕衫穿上!”
     少年去年考中秀才后,刘雨兰给他做了身湖蓝长衫,说要等重要场合穿,这“新生宴”,自然算一个。
     后厨里,刘雨兰正揉着面团,准备做新研制的桂花糕,她的银簪在晨光里闪着亮,是何青云找城里铁匠用银料打的,样式简单却很衬人。
     “春莲,你看这糖放得够不够?”她举起手里的糖罐,里面的绵白糖是超市里的,比本地的红糖更细腻,“凌丫头爱吃甜的,得多放些。”
     何青云凑过去尝了尝面团:“再加点,凌大夫这阵子太累,得补补。”
     她望着窗外,凌熙的医馆门口已经排起了队,患者手里都提着些东西,张家的鸡蛋,李家的蔬菜,王家的布料,都是些寻常物件,却堆在医馆门槛上,像座小小的山。
     瘟疫过后,凌熙的名气彻底打响了,不仅北阳城的人找她看病,连周边县城的患者都慕名而来,说她的针“比汤药还管用”,她的药“一剂就见效”。
     有次南阳城的乡绅派人来接,说要请她去家里坐馆,凌熙却笑着婉拒了:“我在北阳城挺好,这里有需要我的人,也有我放不下的人。”
     她说这话时,目光往聚香居的方向瞟了瞟,小丫正在门口踮脚往医馆望,手里还举着刚做好的桂花糕。
     新生宴那天,何青云特意给小丫梳了双丫髻,簪上两朵新鲜的白茉莉,小姑娘穿着新做的水绿布裙,裙摆上绣着几株金银花,是刘雨兰连夜赶制的。
     “凌姐姐说,医者要干净素雅,”小丫对着铜镜转了个圈,裙摆扬

第九十三章 新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