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2章 追更、打赏、评论、转发……[1/2页]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爱吃葡萄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至于话本版块,那就更不用说了。
     谁没有过仗剑江湖或大权在握的梦想呢?
     在这个时代,优秀的话本绝对比后世的电视剧或动漫更具吸引力。
     毕竟,画面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
     对于这个时代的老男人来说,一部好的话本绝对是爱不释手的珍宝。
     追更、打赏、评论、转发……
     这些操作简直轻而易举!
     正因为胡惟庸在这两个方面下了大力气,所以他对这两类稿件的奖励也是最高的。
     甚至高到让不少正在参加科举的士子都心动了。
     名利双收不说,运气好的话还能名扬天下。
     机会就摆在面前,不论你之前是什么身份,谁能抵挡得住呢?
     这不,连方孝孺和解缙等人都开始心动了。
     而在淮安城中,有一位叫罗贯中的读书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也准备前往应天府。
     他打算将他师傅施耐庵所写的话本《水浒传》投递到报社连载。
     提起施耐庵,这可是一位奇人!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水浒传》的作者,但一般人哪里会知道。
     他在元朝一路考到进士并做官也就算了。
     《水浒传》里对于的描述,是不是特别真实、特别详细?
     呵呵,一方面是因为施耐庵在元末亲身经历过这种乱象。
     但更重要的是,他可是真真正正地跟张士诚一起起兵过啊。
     说白了,你以为你是在阅读?
     那不过是人家把自己的经历稍微改改写出来而已。
     而眼下的罗贯中,不过是他培养出来的罢了。
     也就是说,实际上四大名着中有两本是这师徒俩写的。
     这是一件何等的事情?
     (本章完)
     
     施耐庵此时其实已经去世多年了。
     施耐庵在离世之前,已经将《水浒传》全书完稿。
     对于罗贯中而言,突然兴起的大明周报无疑是最佳的平台。
     这不仅能助老师声名远扬,自己未来也能从中获得利益与声望。
     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转机。
     毕竟,他正缺钱呢!
     就在罗贯中满怀期待地赶往应天府时,皇宫中的朱元璋正微笑着拿起当天的报纸。
     这段时间,大明周报已经发行了多期。
     渐渐地,应天百姓习惯了每周购买一份报纸,细细品读。
     吃饭时,他们还会与家人谈论报纸上的内容,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或者干脆到茶馆、酒馆里,与三五好友就报纸上的政策、案件或国事展开一番争论。
     胡惟庸也在考虑是否将周报改为日报,但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可行。
     毕竟,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密度还不足以支撑日报的发行。
     如果改为日报,报纸恐怕只能刊登诗词歌赋和话本了。
     毕竟,时事文章并不容易撰写,而且有些政策是不允许随意议论的。
     因此,每一字每一句都需要仔细斟酌。
     在这种情况下,若改为日报,恐怕作者和编辑都会感到压力山大。
     目前的周报形式就很好,慢慢发行,慢慢销售。
     随着销售范围的扩大,报社已经出现了专门前来采购的外地客商。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提前预定一部分大明周报的份额。
     这样,每期大明周报一发行,他们就能第一时间拿到货,迅速送往目的地。
     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对胡惟庸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至于这些报纸在外地是走薄利多销还是高端精品路线,那与胡大老爷无关。
     他只是一个简简单单办报纸的人,只希望大明周报越来越好,销量越来越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明周报至少在应天府范围内,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
     毕竟,形式新颖且价格亲民,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随手打赏的小费罢了。
     作为大明皇帝,朱元璋如今也养成了每期大明周报一出,便取一份细细翻阅的习惯。
     有些文章,他甚至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其深意。
     能被胡惟庸选中并刊登在大明周刊上的文章,质量自然不俗。
     即便是白话文写就,其中的信息量和观点同样不容小觑。
     因此,朱元璋自第一期起,便对这份报纸爱不释手。
     而且,大明报社不仅仅发布文章那么简单。
     至少其中的各种物价信息,搜集得既快又准。
     这些信息,在他人眼中或许只是匆匆一瞥。
     但对朱元璋而言,却是他执政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同时,随着几期报纸的阅读,朱元璋也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报纸的号召力,实在太过强大。
     报纸上说什么,接下来的一周内,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必定会有无数人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看似报纸并未明确表态。
     但实际上,朱元璋这等聪明人只需看几期便明白了。
     这不就是预设立场吗?
     提前将双方的论点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无论最终胜出的观点是什么,对胡惟庸来说都无所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因为他要传达的观点已经传出去了。
     琢磨明白这一点后,朱元璋的脸色瞬间一变。
     他能看破这一点,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对政务的敏锐性和天赋。
     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早在胡惟庸申请创办大明周报时,便曾向他提及此事。
     那时的胡惟庸就曾说过,大明周报对舆论把控的重要性。
     有些事

第102章 追更、打赏、评论、转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