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刚入仕不久的翰林院编修忍不住出列:“陛下,臣愿往江南督办义学!臣家乡在苏州,见多了贫户子弟渴望读书的眼神,若能让他们入义学,臣万死不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好!”朱祁钰赞了一声,“有卿这般心向百姓的官员,大明何愁不兴!不光是江南,边地、中原、西南,都需要你们去奔走。记住,你们去办的不是‘差事,是给大明的孩童铺路,是给大明的未来筑基。”
正说着,帐外忽然传来一阵孩童的笑声——是随营的家眷带着孩子路过,几个娃娃手里拿着刚摘的野花,蹦蹦跳跳地跑过,其中一个还朝着帐内探了探头,看到朱祁钰,竟不怕生,挥着小手喊了声“陛下好!”
朱祁钰见状,也笑着挥了挥手,待那孩子跑远,才转头对百官道:“你们看,那孩子的笑声,和安儿的笑声,是不是一样好听?这就是大明的生机啊!朕今日把‘养蒙策摆出来,不是要急着推行,是要让大家都想一想,如何让天下的孩子都能这样笑,如何让每个州县都能听到这样的笑声。”
周瑄此刻已完全明白帝王的心意,再次出列,语气诚恳:“陛下高瞻远瞩,臣先前眼界狭隘,只看到‘安儿一人,却未想到天下孩童。日后臣必全力协助推行‘养蒙策,让更多贫户子弟能入义学,不负陛下所托!”
“不止是‘养蒙策。”朱祁钰补充道,“往后朝中议事,凡涉及民生、教化之事,都要多想想孩童——赋税政策,要让农户能养得起孩子;徭役安排,要让父母有时间陪孩子;律法制定,要护着孩童不遭欺凌。朕要让大明的每一个孩子都知道,他们生在这片土地上,是被朝廷疼着、被江山护着的。”
帐内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官员们不再是往日那般拘谨,纷纷建言献策——有说要请名师编着浅显易懂的启蒙课本,有说要鼓励富户捐资助学,有说要在义学旁设“育婴堂”,收养无父无母的孤儿。朱祁钰听得认真,不时点头,让内侍把好的建议一一记下。
日头渐高时,朝会已过了两个时辰。朱祁钰看着阶下踊跃发言的百官,心中感慨——昨日帐中抱安儿,不过是一时兴起,却让他想透了“江山希望”的真谛;今日朝会,不过是把心中所想说出来,却引来了满朝文武的共鸣。
“诸位的建议,朕都记下了。”朱祁钰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养蒙策改定后,便由户部、礼部、兵部协同推行,各地官员务必全力配合。记住,朕要的不是一纸空文,是实实在在的改变——是明年此时,江南的义学里能坐满读书的孩童,边地的学堂里能传出练武的喝声,是天下的父母提起孩子,都能露出笑脸。”
他顿了顿,望向帐外那片被阳光洒满的空地——方才那几个孩子还在那里玩耍,笑声隐约传来。
“安儿是大明的希望,可若只有安儿,这希望太轻;只有让天下所有的孩童都能安稳长大、成才,这希望才够重,才够撑起大明的百年基业。”朱祁钰的声音字字清晰,落在每个官员耳中,“往后,朕要常去地方看看,去义学里听听孩童读书声,去边地看看学堂里的娃娃练武艺。朕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大明的江山,是为百姓而治,大明的未来,是靠孩童而兴!”
朝会散去时,官员们走出中军帐,看着帐外阳光下奔跑的孩童,脸上都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于谦与郭登并肩而行,忍不住感慨:“陛下这一番话,比千言万语的诏令都管用。往后咱们办差,心里都有了准头——凡事多想想孩童,多想想百姓,就不会走偏。”
郭登点头,望向远处的炊烟:“是啊,昨日陛下抱安儿,我还觉得是帝王一时的温情;今日才懂,陛下是把这温情,撒向了天下。有这样的陛下,咱们这些武将,更要守住边地,让天下的娃娃都能在安稳里长大。”
而帐内,朱祁钰正对着案上的“养蒙策”草稿细细修改,笔尖划过纸页,留下一行行字迹——那字迹里,有对安儿的期许,有对帐外孩童的牵挂,更有对整个大明未来的展望。他忽然想起昨夜安儿在怀中睡去的模样,睫毛颤巍巍的,像在梦里勾勒大明的晴天。
“安儿,”他轻声呢喃,“你不是唯一的希望,可你和天下所有的孩童一起,就是大明最亮的光。”
帐外的笑声又传了进来,清脆、响亮,像一串珍珠落在玉盘上。朱祁钰放下笔,走到帐边,掀开一角帘幕——阳光洒在他脸上,也洒在那些奔跑的小小身影上,仿佛把“大明昌盛”的未来,都映在了这一片温暖的晨光里。
喜欢。
第802章 朱祁钰:不,不是安儿是大明希望,是整个大明孩童都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