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到达通信机房门前,我停下。门锁未坏,但门缝下压着一张纸条,写着:“K,晚七点,机房内等。”字迹工整,墨色略淡,像是用图书馆公用笔写的。我折回角落,启动系统,目标锁定“当前区域潜在埋伏点”。消耗5%能量,视野中浮现出几个红色标记——两处摄像头残余信号源,一处无线监听装置位置。都在机房外走廊,未激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安全。
我重新靠近机房,推门进去。内部空间不大,布满电缆与旧设备,中央有一张折叠桌,上面放着一台老式收音机,天线歪斜,像是被人匆忙摆上去的。我打开微型信号干扰器,放置在门口,确保通话不会外泄。设备启动时发出一声极轻微的嗡鸣,随即归于寂静。
七点整,门被推开。进来的是个短发女生,戴着黑色口罩,校服外套拉链拉到下巴,手里提着一个帆布包。她进门后第一件事是反手关门,第二件事是环视四周,目光在收音机上停留了两秒。
她没说话,直接从包里取出三份文件,摊在桌上。纸质泛黄,边缘磨损,是枫林中学的拨款审批原件。我一眼认出,签名栏的笔迹被刻意模仿,但盖章位置偏移了两毫米——与本校申报书上的伪造手法如出一辙。更关键的是,三份文件的编号连续,却分别出现在不同年份的档案中,明显是人为拼接。
“我们已经损失了两个人。”她终于开口,声音冷静,像在陈述天气,“一个被调离岗位,调去后勤仓库整理十年旧账;一个突然休学,家属说她‘精神压力大。但我知道,她走之前还在查第三笔转账。”她顿了顿,摘下口罩,露出一张陌生却熟悉的脸——眼角有颗小痣,和林悦照片里那个学生会副主席一模一样。
我看着她的眼睛,问:“你们查了多久?”
“三个月。从一笔设备采购款开始。项目写着采购智能黑板,实际根本没有这笔交易。钱进了第三方公司,再转出,路径和你们查到的一样。”她从包里抽出一张草图,铺在桌上,“这是他们常用的洗钱链条:教育集团→空壳公司A→教育基金会B→项目外包C……最后流向海外信托账户。每一环都有合法外衣,但审批章全是伪造的。”
我从包里取出U盘,插入电脑,调出我们掌握的资金流向图。她走近几步,盯着屏幕,忽然伸手放大某个节点。
“这个中转账户,”她说,“我们在查。但它每七十二小时更换一次,必须在切换前截取数据。他们用动态密钥加密,一旦错过窗口,数据就自动销毁。”
“所以我们得同步。”我说,“你们在枫林,我们在本校。他们每次受挫,就在新节点启动计划。如果我们只守一处,永远追不上。”
她沉默片刻,目光扫过我的设备、干扰器、甚至我袖口露出的旧式手表——那是林悦送的,表盘背面刻着“勿忘源”。她终于点头:“共享情报,互不暴露身份。行动前七十二小时通报对方。”
“可以。”我伸出手,“合作。”
她没握手,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枚旧式校园门禁卡,放在桌上。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信号弱,用这个中转。”字迹细弱,像是用断铅写的,却一笔不乱。
我拿起卡,翻看背面。门禁卡型号老旧,是五年前统一发放的批次,早已停用。但正因为废弃,反而不会被监控系统记录。更妙的是,这类卡片内部有简易射频芯片,稍加改装就能作为短距数据中继器使用。
“你们有自己的通信节点?”我问。
她只答一句:“比邮箱快。”
她转身要走,我叫住她:“下次见面,还在这里?”
“不一定。”她回头,眼神平静,像一口深井,“但只要你看到蒲公英标记,就知道我们在。无论是书页折角、U盘刻痕,还是某张照片的阴影里——只要它出现,就是我们在发声。”
门关上,脚步声渐远。我站在原地,手里攥着那张门禁卡,金属边缘硌着掌心,留下一道浅浅的红痕。
桌上的电脑屏幕还亮着,两校的资金流向图并列显示,伪造路径重合度超过93%。我新建一个加密文件夹,命名为“蒲公英计划·协作档”。光标在命名框闪烁,像等待落笔的第一划。
我按下回车。
屏幕暗下前,最后一行字静静浮现:同步启动,倒计时71:59:47
门禁卡边缘的铅笔字被我的体温微微晕开,“信号弱,用这个中转”的“中”字最后一笔,正缓缓断裂,像一根即将熄灭的引信。
喜欢。
第242章 秘密接洽,寻求外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