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材料:黄精15克(切小丁或打粉),麦冬10克,粳米或小米50克,红枣56颗(去核,增加香甜味和补血功效),枸杞子一小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做法:
1. 黄精丁(或粉)、麦冬、粳米/小米、红枣一同放入锅中。
2. 加入足量清水(约米量的68倍)。
3. 大火烧开,转小火熬煮至粥稠米烂(约4060分钟)。
4. 出锅前5分钟加入枸杞子。
5. 可依口味加入少许红糖或蜂蜜(待粥稍凉后加蜂蜜)。
功效: 此粥温润可口,健脾养胃、润肺滋肾、补气养阴。作为早餐或晚餐食用,能为一天提供温润的能量,尤其适合体质偏弱、容易疲劳、消化功能一般的人群在秋季调补。红枣的甘甜与枸杞的色泽,更添温暖风味。
润燥甜汤:黄精麦冬雪梨羹
材料: 黄精10克,麦冬10克,雪梨1个(去皮去核切块),银耳半朵(泡发撕小朵),冰糖适量。
做法:
1. 黄精、麦冬稍冲洗。银耳泡发处理好。
2. 将黄精、麦冬、银耳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先煮约40分钟至银耳软糯、黄精麦冬味道释出。
3. 加入雪梨块和冰糖,继续煮1520分钟至雪梨透明。
4. 稍凉后食用。
功效:雪梨生津润燥,银耳滋阴润肺,与黄精麦冬搭配,清润加倍。此羹口感滑润清甜,对缓解干咳、咽喉干痛、声音嘶哑效果显着,是秋季家庭必备的润燥甜品。
智慧运用:因人而异的滋养
黄精麦冬虽平和,应用也需讲究智慧:
体质考量:
脾胃虚寒者(易腹泻、怕冷、吃凉不适):可适当减少麦冬用量,或加入12片生姜、几颗红枣一起煮,以制其微寒。
痰湿内盛者(舌苔厚腻、痰多、胸闷):黄精麦冬偏滋腻,此时不宜单独大量使用。可搭配陈皮35克、薏米15克一起煮,健脾化痰。
外感初期(感冒发烧、咳嗽痰黄):此时邪气在表,应以驱邪为主,不宜过早滋补,暂停食用,以免“闭门留寇”。
血糖异常者: 选择粥品和甜羹时,应严格控制或不加糖,或用代糖(如木糖醇),或选择咸味汤品。黄精本身含糖分,也需注意整体摄入量。
食材选择与处理:
选材:选择色泽自然、质地饱满、无硫磺熏蒸异味、无霉变的黄精(制黄精颜色更深,油性更足)和麦冬。好的麦冬呈纺锤形,半透明,中心木质心细小。
处理: 黄精质地较硬,最好提前浸泡12小时,或切薄片/小丁,以便有效成分溶出。也可购买品质可靠的黄精粉。麦冬可直接使用。
分量: 单人单次食疗方中,黄精用量一般1015克,麦冬810克是比较安全的范围。初次尝试可从少量开始,观察身体反应。长期调养也不宜过量。
润养之源:药食同源的文化回响
黄精与麦冬的故事,早已深深融入中华饮食文化的血脉。古人追求“药补不如食补”,黄精麦冬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从《神农本草经》到历代食疗专着,它们从未缺席。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便记载了黄精的服食方法。古人常在秋冬之交,采挖黄精,九蒸九晒,制成甘美的滋补品。麦冬更是宫廷御膳与民间汤饮中的常客。
将这两味本草融入日常饮食,不仅是对身体的滋养,更是与古人智慧、与自然节律的一次深情对话。厨房里升腾的香气,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递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爱护。
秋日养生:厨房里的生命哲学
真正的养生,绝非刻板的教条或繁琐的负担。它如同厨房里那锅黄精麦冬汤,是耐心等待的咕嘟声,是食材交融的微妙平衡,更是弥漫在生活点滴间的温暖气息。养生之道,在于懂得聆听身体的低语,在于顺应自然的变化,在于用日常的烟火气,温柔地呵护生命的活力。
当一碗温润的黄精麦冬羹滑入喉咙,那份甘甜清润不仅抚慰了干涸的喉咙,更仿佛浸润了疲惫的心灵。秋燥带来的烦扰,在这一刻被温柔地化解。厨房里的智慧,就是这样简单而深刻——用最自然的馈赠,成就最熨帖的滋养。
秋风再起时,不妨走进厨房,取一捧黄精,几粒麦冬,为自己、为家人,煲一碗温润的汤羹。让这份源自大地、凝聚时光的滋养,缓缓流入身体,润泽这个秋天,也温润漫漫人生旅途。当身体得到真正理解与体贴的照料,生命自会回馈以从容与安宁的深意。
你是否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秋日温暖?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厨房养生秘方,让我们一同在烟火气中,探索生命长久的润泽之道。
喜欢。
第30章 秋季厨房养生食疗:黄精加麦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