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轻咳一声,拉回思绪,躬身抱拳道,“敢问,这是秦广王大人的第一殿否?”
罚恶使道,“就这儿,我这忙着嘞,有事儿自己进里屋问哈。”说完也不再理会我,手中铁链一抖,身后十几个被锁住琵琶骨的鬼魂一阵龇牙咧嘴,跟着罚恶使一路远去了。
这,确实不太像阎王殿,像我小时候住的大杂院的门口二哥。
这也没错,毕竟以前也都是人,即使现在名义上是神是鬼,但是,日常的工作上,也不一定非要和戏文里写的那样装腔作势。
都死了,还装个啥劲儿呢!
打消了顾虑,我顺着殿前的青砖甬路往大殿走去。
要说虽然如今的凡间已经是现代化社会了,但是阴间很多的基础建设似乎还是用着古代的,比如这涌路。或者说马路,如今的马路,这个词汇的确源自古代,其本义便是供跑马和马车行驶的交通要道。然而,时过境迁,今日的马路与古代的马路相比,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代的马路,其构造颇为独特,通常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形态。这种设计巧妙地将道路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中间的高处供马匹和马车快速通行,而马路两侧的低处则是为行人预留的通道。如此一来,行人和车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确保了交通的顺畅与安全。
反观现代的马路,其布局则大不相同。现今的马路往往是路面较低,而在道路两侧为行人铺设的人行道却要比路面高出一块砖的高度。这种设计不仅使行人与车辆在空间上得以分隔,更重要的是,它为行人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且安全的行走区域。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时,可以避免与车辆直接接触,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
而这阴间的涌路,确实是依旧使用古代的形制,中间青砖铺成的涌路宽度大约有四五米左右,而脚下铺设的青砖,也是按照古代的方法,并非平铺,而是使用了一个特殊的办法,方砖漫地的铺设方式。而中间的路两边则是低了不少,目测起码有四五十公分的样子。
不得不说,这方砖漫地的工艺,绝对算得上是华夏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方式。这种工艺不仅展现了华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华夏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方砖漫地的工艺,其精妙之处在于每一块方砖都经过精心打磨和铺设,使得地面平整如镜,光滑细腻。而且,这些方砖的排列方式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美学原则,或对称、或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此外,方砖漫地的工艺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地面潮湿和积水,还能起到防滑的作用,保障人们行走的安全。同时,由于方砖的质地坚硬,经久耐用,使得这种建筑方式在历经岁月沧桑后依然能够保存完好。
总之,方砖漫地的工艺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
第235章 赏善罚恶(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