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的……伟大工程之中!”
“什么?!”
皇帝宁宣宗听完,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霍然从龙椅之上站起,脸上写满了震惊。
“安国公!你……你可知你在说什么?”
“让朕的百战精锐,去……去当修河堤、挖沟渠的民夫?”
“这……这成何体统!自古以来,何曾有过如此先例?”
“这要是传出去,岂不让天下人耻笑我大宁,竟要靠兵卒,来做此等苦役?”
“更何况,”他皱眉道,“将士们刚刚浴血归来,正该是加官进爵、解甲归田、享受荣耀之时。此刻再派他们去那满目疮痍的灾区,从事如此繁重的劳役,怕是……会引兵变啊!”
皇帝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让军队参与地方建设,尤其是在和平时期,这在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也极其敏感的事情。
稍有不慎,便可能动摇军心,甚至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陛下,请听臣一言。”
张大山却是不慌不忙,似乎早已料到皇帝会有此疑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臣以为,此举,非但不会动摇军心,反而,有三大好处,于国,于民,于军,皆是上上之策。”
“其一,曰‘效率。我朝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其组织能力与执行效率,远非寻常民夫可比。由他们作为骨干,带领灾民进行重建,其工程进度,必将一日千里,远胜于单纯的‘以工代赈。能早一日完成重建,便能早一日恢复生产,为国库减轻一分负担。”
“其二,曰‘民心。将士们,皆是百姓之子弟。让他们,在战时保家卫国,在灾时援手乡亲。这,非是苦役,而是荣耀!是向天下万民,展现我大宁军队‘爱民如子、军民一家的无上风采!经此一役,军与民,将不再是两张皮,而是血脉相连、水乳交融的……一家人!此举,对凝聚民心,稳固国本,其利,无可估量!”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曰‘练兵!”他的眼中,闪烁着深邃的智慧光芒,“陛下,北境虽平,然四海未靖。我朝军队,绝不可因此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沉溺于安逸享乐之中。”
“而这灾后重建,看似是土木工程,实则,何尝不是一场,最好的‘练兵?”
“组织数十万人的协同作业,考验的是将领的调度能力!”
“修建堤坝,架设桥梁,考验的是工兵的营造技艺!”
“长途开进,翻山越岭,考验的是士卒的体能与耐力!”
“甚至,在面对复杂艰苦的环境时,更能磨砺出他们那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
“臣以为,一支真正无敌的军队,不仅要能打仗,更要能……建设!”
“如此,方能,战时为剑,护国安邦;平时为犁,开疆拓土!”
“此,方为我大宁帝国,未来百年,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强军之基石啊!”
……
这番充满了远见卓识、将“救灾”与“练兵”、“军心”与“民心”完美结合的惊天之论。
如同晨钟暮鼓,在皇帝宁宣宗的脑海中,久久回荡。
他看着下方,那个虽然出身布衣,却总能站在整个帝国、乃至是整个时代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的安国公。
他那颗属于帝王的心,再次,被深深地,震撼了。
他知道,张大山说的,是对的。
这,是一个足以开创历史,也足以奠定他这位“中兴之主”万世声名的……伟大构想!
他缓缓地,走下御阶,亲自,将张大山扶起。
他的眼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绝对的信任。
“好。”
“就依,安国公之策!”
“朕,今日,便下这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圣旨!”
“朕,要让这天下人看看,我大宁的军队,不仅是,最锋利的剑!”
“更是,最坚固的……盾!”
喜欢。
第622章 军民一心,灾后重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