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台下的专家们,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通过高频振动的结晶器,可以防止钢水粘附;通过电磁搅拌技术,可以改善钢水的流动状态;通过精确的温度控制,可以确保凝固过程的均匀性。”
王总工听到这里,脸色开始变得严肃起来。作为钢铁设计院的总工程师,他的技术敏感度告诉他,沈良说的这些并非空穴来风。
“你说的这些技术要点,听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王总工缓缓开口,“但是,实现这些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积累,我们现在的条件能支撑这样的研发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问题一出,会场里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确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算技术路线可行,资源条件也是一个巨大的制约因素。
沈良早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质疑,他胸有成竹地说道:“王总工说得对,技术创新确实需要投入。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尝试。”
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数字:“如果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成功,可以减少60%的轧制工序,节约30%的能源消耗,提高20%的成材率。这意味着什么?”
台下的专家们开始在心里计算这些数字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果真能实现这样的技术指标,那将是革命性的突破。
“更重要的是,”沈良的声音变得更加激昂,“这项技术一旦成功,我们就不再需要跟在国外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技术道路!”
张教授听到这里,脸上的表情开始松动。虽然他仍然对技术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但沈良展现出的技术视野和创新思维,确实让他刮目相看。
“小沈,你的想法很大胆,”张教授斟酌着说道,“但是,从实验室到工业化应用,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觉得应该如何推进这个项目?”
这个问题问得很关键。在场的都是行业内的资深专家,他们见过太多雄心壮志最终夭折在实施阶段的例子。
沈良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是关键时刻:“我建议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进行理论研究和小规模实验,验证关键技术的可行性;第二阶段,建设中试生产线,进行工艺优化;第三阶段,建设工业化示范装置,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每个阶段都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多少投入?”冶金部的处长刘建国终于开口了。作为政府官员,他更关心的是项目的可操作性。
“第一阶段预计需要一年时间,投入约50万元;第二阶段需要两年时间,投入约200万元;第三阶段需要三年时间,投入约800万元。”沈良报出的这些数字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刘处长听到这些数字,眉头微微皱起。一千多万的投入,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投入确实不少,”刘处长说道,“但如果真能实现技术突破,这个投资回报比还是很可观的。关键是,我们如何保证项目的成功率?”
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很高,特别是这种跨越性的技术创新。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答案:“我建议成立联合研发团队,集中全国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同时,与国外的先进企业进行有选择的技术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但不依赖他们的技术路线。”
“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啊,”王总工感叹道,“人才、资金、设备,哪一样都不是轻易能解决的。”
“王总工说得对,”沈良的语调突然变得沉稳而有力,“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尝试,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三十年前,我们连炼钢的基础技术都没有,现在不是也发展起来了吗?”
这句话说到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坎里。
确实,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台下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下来,大家都在思考沈良提出的技术路线和发展策略。
“沈同志的想法很有创意,”主持人总结道,“但是,从理论到实践,还需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和验证。我建议,会后组织专门的技术论证会,邀请更多的专家参与讨论。”
沈良点头表示赞同,但内心却有些着急。
他知道,官方的论证程序往往会拖很长时间,而时间对于技术创新来说,是最宝贵的资源。
喜欢。
第343章 论证和验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