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厂长,”沈良主动开口,“我建议我们先把设备修复好,然后再讨论责任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恢复生产。”
王建国点点头:“沈良说得对。老张,你组织人手立即检修设备,争取今晚就恢复正常生产。”
“是!”老张立即应答。
“至于这次事故的责任问题,”王建国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会上报厂党委,按照规定处理。任何人都不得私自破坏设备,无论你的出发点是什么!”
赵工的脸色变得苍白,他知道这次可能真的惹了大麻烦。
沈良开始检查设备的具体损伤情况。
炉壁的烧损不算严重,主要是一些表面涂层需要重新处理。温控系统也需要重新校准。
“小王,你找几个人帮忙,我们先把冷却系统检查一遍。”沈良开始安排修复工作。
“好的,沈工。”小王立即叫来了几个操作工。
在修复过程中,沈良发现了一个让他意外的情况。
虽然赵工的行为确实造成了设备异常,但这次意外高温也暴露了他设计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冷却水流量的安全裕度设置得稍微保守了一些,如果适当调整,设备的效率还能进一步提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沈良心中暗想。
经过四个小时的紧张修复,三号炉终于恢复了正常运行。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次改进,设备的热效率比原来提高了将近3%。
老张看着修复后的设备,忍不住赞叹:“小沈,你这技术真是没得说。不但修好了设备,还顺便给升级了。”
沈良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这叫因祸得福。其实这次事故也提醒我,设计再完美也要考虑各种意外情况。”
就在这时,王建国又走进了车间。
“修好了?”他问道。
“修好了,而且性能比以前更好。”老张汇报道。
王建国满意地点头,然后转向沈良:“小沈,厂里决定给你一个机会。”
“什么机会?”沈良有些疑惑。
“省里有个重大项目需要技术支持,我准备推荐你去参加。”王建国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赵工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他明白,自己的这次行为不但没有打击到沈良,反而给了对方更大的机会。
“什么项目?”沈良好奇地问道。
“大型轧钢设备的技术改造项目,”王建国解释道,“省里准备在几个重点钢铁企业推广新技术,需要有经验的工程师参与。”
沈良的心跳加速了。
这正是他一直期待的机会——能够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
“我愿意参加。”沈良毫不犹豫地表态。
“好,明天你就去省里报到。”王建国满意地笑了,“记住,代表的不只是你个人,还有我们整个厂的技术水平。”
“保证完成任务!”沈良斩钉截铁地回答。
当天晚上,沈良在宿舍里整理着自己的技术资料。
明天就要去省里了,这是他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正在这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进来。”
让沈良意外的是,进来的竟然是赵工。
这个白天还在和他针锋相对的老工程师,此时看起来颇为憔悴。
“赵工,你怎么来了?”沈良放下手中的资料。
赵工在椅子上坐下,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小沈,我来向你道歉。”
沈良有些意外,他没想到赵工会主动道歉。
“今天的事情确实是我做得不对,”赵工的声音有些沙哑,“我承认,我对你有偏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什么?”沈良直接问道。
赵工苦笑了一下:“说实话,看到你这么年轻就有这么高的技术水平,我心里不平衡。我在这个厂里工作了二十多年,一直觉得自己是技术权威。突然来了个年轻人,三下两下就超越了我,我接受不了。”
沈良理解他的心情。
任何人在面对被超越的现实时,都会有类似的心理反应。
“赵工,技术没有年龄界限,”沈良真诚地说道,“我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站在了前辈们的肩膀上。你们这一代工程师为中国工业奠定了基础,我们只是在继续前进而已。”
赵工眼中闪过一丝感激:“谢谢你这么说。不过我知道,我的行为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厂里肯定会处理我的。”
“那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如果厂里不开除我的话,我想继续学习你的技术。”赵工认真地说道,“我不想被时代抛弃。”
沈良伸出手:“赵工,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可以合作。我正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协助工作。”
赵工愣了一下,然后紧紧握住了沈良的手:“你真的愿意带我?”
“当然,前提是你得放下身段,虚心学习。”
“没问题!”赵工用力点头。
第二天一早,沈良背着行李踏上了去省城的火车。
这次不同于上次的匆忙出差,他是带着使命去的。
省里的重大项目,意味着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
火车呼啸着穿过田野,沈良望着窗外的风景,心中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省城的机械工业局大楼比沈良想象中更加气派。
六层的灰色建筑在八十年代的省城算是高楼了,门前停着几辆伏尔加和上海牌轿车,显示着这里的重要地位。
沈良提着行李走进大楼,按照通知书上的地址找到了三楼的技术处。
“你就是沈良?”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抬起头,打量着这个年轻人。
“是的,我是红星钢铁厂的技术员沈良。”
“我是技术处的李处长,”那人站起身,“听说你在轧钢技术方面有些创新?”
沈良能听出对方话语中的怀疑。
显然,他的年龄让很多人都产生了质疑。
“是的,我对现有的轧钢工艺做了一些改进。”沈良不卑不亢地回答。
李处长翻了翻桌上的资料:“你的技术改造报告我看过了,理论上确实有创新点。但是理论和实践是两回事,年轻人,你有实际操作经验吗?”
“我的改造方案已经在红星钢铁厂投入使用,效果显着。”沈良拿出一份详细的数据报告,“这是近三个月的生产数据对比。”
喜欢。
第345章 我记得很清楚[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