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72章 一种难得的自信和魄力[1/2页]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狮城布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沈良抱着档案袋,心情复杂。
     今天这一关虽然过了,但后面还有更大的挑战等着他。
     不过,至少现在他有了支持者,也有了反对者。
     这种分化是好事,说明他的方案确实有价值,值得争论。
     王德昌走过来:“小沈,咱们回去好好研究这些资料?”
     “嗯。”沈良点点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两人刚走出车间,就看见厂门口停着一辆军绿色的吉普车。
     几个穿中山装的人正从车上下来。
     “专家组到了?”王德昌小声说道。
     沈良点了点头。看来,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沈良抱着档案袋,脚步稍微放慢了一些。那几个从吉普车上下来的人,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中山装笔挺,皮鞋锃亮,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其中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手里还拎着黑色公文包,看起来像是领导。
     “应该是省里派来的技术专家组。”王德昌压低声音,“听说这次要对全省的钢铁厂进行技术评估。”
     沈良心里咯噔一下。专家组这个时候来,时机太巧了。刚才在车间里的争论,钱老的表态,现在又来了专家组——这背后会不会有什么联系?
     “走,咱们从侧门绕过去。”沈良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碰到专家组。
     两人正要转身,却听到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小沈!”
     沈良回头一看,是厂长刘建国快步走了过来。
     “厂长。”沈良停下脚步。
     “正好碰到你。”刘建国气喘吁吁,“省里的专家组来了,要检查咱们厂的技术改造情况。你那个炉子改造方案,准备得怎么样了?”
     “还在完善阶段。”沈良谨慎地回答。
     刘建国皱了皱眉:“专家组明天就要到生产现场实地考察。你觉得有把握吗?”
     沈良感觉到了压力。专家组来得这么急,肯定不是偶然。很可能是有人向上级汇报了厂里的情况。
     “厂长,能不能再给我一点时间?”沈良试探性地问道。
     “时间?”刘建国摇了摇头,“小沈,你不明白。这次专家组不光是来检查的,还要评选全省的技术创新先进单位。如果咱们厂能入选,资金支持、设备更新都不是问题。”
     沈良这才明白厂长的急切心情。改革开放刚开始,各个企业都在抢机会。谁能先获得政策支持,谁就能抢占先机。
     “我明白了。”沈良点点头,“明天我会做好准备的。”
     “好。”刘建国拍了拍沈良的肩膀,“记住,咱们厂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
     说完,刘建国匆匆朝专家组走去。
     王德昌担心地看着沈良:“小沈,你真的准备好了?万一专家组问到技术细节......”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沈良装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实际上,他心里也没底。虽然有未来的技术记忆,但要在这个年代的技术条件下实现,还是有很多变数。
     两人回到宿舍,沈良立刻打开了3号炉的技术档案。
     厚厚的资料摊了一桌子,从最初的设计图纸到历年的维修记录,从生产数据到技术改进建议,应有尽有。
     沈良一页一页地翻看,心中的改造思路越来越清晰。
     “这台炉子的设计确实有问题。”沈良指着一张图纸对王德昌说道,“你看,进气口的位置偏了至少三十厘米。”
     王德昌凑过来看:“怎么看出来的?”
     “燃烧室的气流分布不均匀。”沈良在纸上画了几条线,“空气进入后形成涡流,导致温度分布不均。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地方温度过高,有些地方温度不够的原因。”
     王德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你的改造方案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光能解决,还能提高热效率20%以上。”沈良信心满满。
     两人一直研究到深夜。第二天一早,沈良就被刘建国叫到了厂长办公室。
     办公室里已经坐了四个人,正是昨天看到的专家组成员。
     “这位就是我昨天提到的技术员沈良。”刘建国介绍道,“小沈,来认识一下。”
     为首的戴眼镜中年人站起身:“我是省工业厅技术处的张处长。”
     其他三人也依次自我介绍。一个是省科委的研究员,一个是钢铁学院的教授,还有一个是省里的工程师。
     沈良心里暗暗称奇。这个阵容不小啊,看来省里对这次技术评估很重视。
     “沈同志,听说你对3号炉有改造方案?”张处长开门见山。
     “是的。”沈良点点头,“我认为现有的炉子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改造来提高效率。”
     钢铁学院的教授推了推眼镜:“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吗?”
     沈良早有准备,从包里拿出了一份手绘的图纸:“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改进。”
     他指着图纸开始详细讲解:“第一,调整进气口位置,优化燃烧室气流分布。第二,增加热电偶传感器阵列,实现精确温控。第三,改进炉膛结构,提高保温性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个专家听得很认真,不时在本子上记着什么。
     省科委的研究员问道:“这些改进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沈良心里一紧。这是关键问题。他不能说是凭借未来的记忆,必须找到现有的理论支撑。
     “主要是基于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原理。”沈良尽量用这个年代能接受的理论来解释,“通过计算燃烧室内的气流速度分布,可以确定最佳的进气角度......”
     他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着示意图。虽然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但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还是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工程师问道:“你有没有做过实验验证?”

第372章 一种难得的自信和魄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