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九十二)[2/2页]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 秦巴汉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鸡吃虫除草,粪便还能肥地。蜂蜜今年收了三千多斤,县里超市抢着要。”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瓶,“您尝尝,这是今早刚割的百花蜜。”
     金黄的蜜糖在舌尖化开时,林小华突然问:“您当年怎么想到回来种地?”
     吴大贵的手顿了一下。他望向远处起伏的山峦,眼神忽然变得深远:“六年前我从县供销联社退休回来,看见小时候捉泥鳅的河沟土地都长满荒草……”老人声音低了下去,喉结滚动着,“我们老一辈是相当珍惜土地了,看到土地就这样荒芜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想着要把这些土地用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阵山风吹过,核桃树叶沙沙作响。林小华看见老人用长满老茧的手背飞快抹了下眼睛。
     “起初就想种几十亩核桃树。”吴大贵突然提高音量,带着孩子般的得意,“后来想既然干了,不如搞大点!”他掰着手指计数,“第一年贷款三十万,买了五千棵苗;第三年追加养殖;第五年带动全村……到现在总共种植了一千五百亩核桃,一百亩魔芋。”阳光穿过他稀疏的白发,在地上投下跳动的光斑。
     正说着,几个扛着锄头的村民走来。皮肤黝黑的汉子咧嘴笑道:“吴叔,西坡的灌溉渠修好了!”另一个妇女接话:“我家那口子在鸡舍等着装车呢。”
     林小华翻开笔记本:“现在固定用工有多少人?”
     “长期工四十八个,临时工说不准。”吴大贵从兜里掏出个皱巴巴的账本,“去年工资发了八十八万多,最多的一家领了六万三。”他指着远处正在嫁接树苗的驼背老人,“老刘头孙子读大学的钱,全是从这儿挣的。”
     午后阳光渐烈时,他们坐在蜂箱旁的凉棚下歇脚。吴大贵端来自酿的核桃露,杯壁上凝着细密的水珠。“最难的是头三年。”老人突然说,“树没挂果,贷款要还,老伴天天骂我疯了,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创业。”他摩挲着杯子上的裂纹,“有回下暴雨冲垮了梯田,我坐在泥里哭得像孩子……”
     林小华看见老人脖子上晒脱皮的痕迹,想起自己父亲——也是个老供销社干部。他轻声问:“现在后悔吗?”
     “后悔?怎么可能后悔呢?”吴大贵哈哈大笑,惊起几只偷食的麻雀,“你看那边——”他指向山坡下一排崭新的平房,“那是用产业园利润盖的老年活动中心。去年村里考上六个大学生,我给每人包了五千红包!”阳光在他眼中跳动,像是燃烧的火星。
     “这几年县里是怎么帮助您的?”林小华好奇地问。
     “县委组织部包联我们村,不仅帮我把主干道到我们产业园的路面硬化了,还让县移动公司给我通了网络,县农业局局长蒋大军还给我派技术员指导,解决了核桃落果问题,可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啊!”临走时,吴大贵还给林小华装了一大包核桃,“我的核桃个大皮薄,还请领导多帮我宣传。”
     林小华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了。回程的车上,林小华一直望着窗外的吴大贵。暮色中,吴大贵的身影渐渐变小,最后变成核桃林里的一个白点。他忽然对司机说:“掉头,回办公室。”
     那晚,县政府的灯光亮到深夜。林小华伏在办公桌在电脑上认真创作稿件,他总结了一个形象的题目:《一名供销社退休干部的创业史》。写到吴大贵暴雨夜抢救树苗那段时,钢笔尖突然划破了纸张——他发现自己不知何时落了泪。
     一周后,省报二版头条刊登了这篇通讯。照片里,吴大贵站在核桃树下仰头修枝,阳光透过叶隙在他身上洒下金币般的光斑。编者按写道:“在产业发展的历史大潮中,这样的‘银发力量正成为不可或缺的……”
     报道刊发当天,林小华接到吴大贵的电话。老人声音因激动而发颤:“林县长,今天我的产业园里总共来了十二拨人参观!市供销社说要组织退休干部来学习……”背景音里鸡鸣犬吠,还有孩子的笑闹声。
     挂掉电话,林小华走到办公室窗前。春风送来远处工地施工的声响,那是正在建设的西城县农产品加工厂。他想起吴大贵说过的话:“土地是最实在的,你对她好,她就对你好。”窗玻璃映出他鬓角新生的白发,恍惚间与吴大贵的笑脸重叠在一起。
    喜欢。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九十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