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我去看看王局长。”
在灵堂前,林小华恭恭敬敬地上了三炷香。香烟袅袅上升,他看着黑白照片里王大林慈祥的笑容,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是他刚调到教育局担任副局长时,因为一份文件表达方式有误被王大林叫到办公室,本以为会挨批评,没想到老局长只是笑着说:“小华啊,做事认真是好事,但别太较真,有些规矩是人定的,就能因人而变。”
林小华对着灵柩深深三鞠躬,腰弯得很低,停留的时间比常规礼节长了许多。当他直起身时,发现眼眶已经湿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走出灵堂,王志华追了上来:“林县长,父亲去世前让我把一封信交给您。”他从内袋掏出一个牛皮纸信封,“他说您一定会来,半个月前就让我代笔写了这封信。那时他已经不能握笔了……”
林小华双手接过信封,感觉分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信封上用颤抖的笔迹写着“林小华同志亲启”。
“谢谢,”林小华将信封小心地放进西装内袋,“主任长对我有知遇之恩,他的教诲我永远铭记。”
回程的车上,林小华靠在座椅上,久久凝视着窗外飞逝的景色。司机老张从后视镜看了他几次,欲言又止。
终于,林小华取出那封信,轻轻拆开。信纸上的字迹工整但显然不是王大林一贯的笔法,想必真如王志华所说,是由他代笔的。
“小华: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走完了人生旅程。回首往事,最欣慰的是看着你从教育局的年轻干部成长为今天的常务副县长……”
信中的文字平实而温暖,但越往后,林小华的眉头皱得越紧。王大林在信中委婉地指出,他担任常务副县长后太过严厉,对下属要求苛刻,导致干部们对他敬而远之,根本没有人敢和他交心。
“……你坚持原则没有错,但水至清则无鱼。作为领导,有时候适当的妥协能换来更大的团结。你还记得教育局的老李吗?当年他报销单据有问题,你坚持要按规矩处理,是我建议给他改正机会。后来他在学校基础建设中表现突出,这就是用人之道……”
林小华的手指不自觉地捏紧了信纸。他想起上周才因为一份报告格式问题把政府办的年轻秘书训得当场掉泪,还有上个月在县长办公会上毫不留情地驳回了农业局长的意见,让对方下不来台。
信的最后一段写道:“……小华,我观察你多年,你的能力毋庸置疑,但记住,一个好领导不是自己多能干,而是能让大家都愿意跟着你干。团结比正确更重要,这是我当了一辈子干部最深的体会……”
林小华缓缓折起信纸,闭上眼睛。车内的空调发出轻微的嗡嗡声,与窗外呼啸而过的风声形成奇特的二重奏。
“林县长,您没事吧?”老张终于忍不住问道。
“没事,”林小华睁开眼,声音有些沙哑,“老张,给我当司机有三年了吧?”
“三年零四个月,林县长。”
“我……平时对你是不是太严厉了?”
老张的手在方向盘上紧了紧,犹豫了几秒才回答:“林县长对工作一丝不苟,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了县里好。”
这个避重就轻的回答让林小华苦笑了一下。他想起这三年换了四个秘书,最短的一个只干了两个月就申请调岗。当时他还责怪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现在想来,或许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车子驶入县政府大院,林小华没有立即下车。他再次拿出那封信,目光落在落款处——“你永远的老领导:王大林”。
“老张,”林小华突然说,“明天早上帮我联系一下政府办的小刘,就是上周被我批评的那个年轻人。”
“好的,林县长。”老张的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林小华推开车门,春日的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抬头望向办公楼,玻璃幕墙反射的光芒刺得他眯起了眼。在这一刻,他下定决心要做出改变——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不辜负那个已经长眠地下的老领导的期望。
走进办公楼时,林小华的步伐比往常慢了些,仿佛肩上卸下了什么,又仿佛扛起了新的责任。电梯里,他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领带,镜中的自己眼角已经有了细纹,眼神却比往日柔和了几分。
喜欢。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四百五十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