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1919年买走的,蔡襄《楷书谢赐御书诗表卷》,赵祯当时拿出这副字时,知道现今所在,气的是七窍生烟,想必大宋的倭国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了。
     李公麟的《五马图》,每匹马都有黄庭坚题字,学白描的人,在课上肯定知道这作品,确立白描画中的标志。
     知晓此画所在的游客们,心里默默来了一句:爱新觉罗某仪王八蛋。
     一众大宋员工看着游客们在一幅幅作品面前唏嘘感慨,好好的展,成了国宝怀念。
     怎一个悲字可言说?
     除了作者不在场的作品,更多的则是景区员工这几日新写的,虽然是更加新的货,却也是几十年的功底。
     有作品被人夸,也有作品被人蛐蛐的。
     “哇,王介甫,你的字认真的吗?呃……不是说不好啊,是你这个是不是写的有点歪了?”
     “对,虽然我不懂字啊,但这排版好像都不咋好看。”
     王安石此时,却是全然没有心思听游客说的什么。
     抱着个轻薄本,正在办大宋的公。
     游客一见这不搭理人的?都好奇了起来。
     “嚯,这算是敬业还是不敬业呀?介甫公忙啥呢?”
     凑过去一看,是密密麻麻的朝廷收支表格。
     看着这令人头皮发麻的表格,游客的上班PTSD都快出来了。
     王安石也反应过来,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小过分了,不情愿的把视线离开屏幕。
     当他搞清游客们的疑惑时,脸上的表情很是无奈。
     “第一,我觉得我的字挺好的,不好的科举都过不去,第二,我很忙……”
     意思就是,能看懂就行了,差不多得了,还要他排的和艺术作品一样?
     想啥呢?还要不要行政效率了?
     赵佶找他求字他都是从自己以往写过的公文里翻出来几幅,现写都没空。
     实用为主,就是王安石的风格,或者说,那叫“无法之法”,一般人学不来,主要是一般人也没他这个忙活的。
     这话还是苏轼说的,后半句是:然不可学。
     对比起来,没那么忙的苏轼那边,就赏心悦目多了。
     虽然此时的他的书法还没到宋四家时的水平,还没到《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的高度。
     但意气风发的年纪,写出的字也随着其人一般,轻快许多,称作:字划风流韵胜。
     风格的形成还得到乌台诗案之后,不过苏轼一点不慌,不能成为历史上那个苏轼,新的苏轼的字也未必不能再成一风格。
     “记承天寺夜游?苏哥,你不是还没经历吗?咋还自己抄自己了呢?”
     游客看着苏轼写下的作品,发出了疑问。
     这文章大家都学过,开局就写着元丰六年,可苏轼的设定年代是嘉佑年呀?
     石锤了,苏轼也当文抄公。
    喜欢。
  

第507章 瑰宝年轻时[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