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竟是满满一箱千纸鹤,五颜六色的翅膀在昏暗的光线下轻轻颤动。那是附近小学孩子们叠的,每只翅膀上都用彩笔写着歪歪扭扭的“堤坝加油”,有只粉色的千纸鹤上还画了个笑脸,被雨水洇得有些模糊。王建军突然想起昨天路过临时安置点,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踮着脚塞给他一颗水果糖,透明糖纸在阳光下闪着光,她说:“叔叔,这个给你,修坝累了就甜一甜。” 此刻那点甜味仿佛还留在舌尖,让他紧绷的神经松了半分。
对讲机突然“滋滋”响起,尖锐的电流声打断了他的思绪。“王工,市慈善总会的物资车在村口低洼处卡住了,拉的全是捐的防洪沙袋,车轱辘陷进泥里了,要不要协调挖掘机去拖?” 调度员的声音带着焦急。他捏了捏发胀的眉心,盯着窗外越来越浓的夜色,雨点又开始稀疏地落下,砸在棚顶发出嗒嗒声。突然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捐赠物资种类太杂,规格参差不齐,有的水泥标号不适合坝体浇筑,有的铁丝粗细不符合安全标准;而施工段的需求又千头万绪,左岸要钢筋,右岸缺防水布,指挥部还急着要铁锹锄头——单靠手工登记和口头调度,迟早要出大乱子,要么是急需的送不到,要么是不合适的堆成山。
蹲在物资棚角落,他掏出磨破页角的笔记本,借着手机电筒的光画起简易数据库草图:左边列捐赠方、物资类型、规格、数量、入库时间、存放区域,右边对应施工段需求端口、急需程度、适配标准——要是能把这些信息实时同步,谁要什么、有什么能用,一眼就能看清,就能避免重复调配和物资积压了。可工地上连台像样的办公电脑都没有,唯一的旧笔记本还是从指挥部借来的,更别说开发什么系统了。正犯难时,戴眼镜的大学生志愿者小陈抱着一摞表格钻进来,眼镜片上沾着泥点,他把表格往桌上一放:“王哥,我看你愁得不行,通宵用Excel做了个物资台账,分了sheet表,带筛选和函数功能,输入需求就能跳出匹配的物资,要不要试试?”
笔记本电脑的蓝光映在两人沾满泥巴的手上,小陈指尖飞快敲击键盘,屏幕上的表格一行行填充,原本杂乱的信息渐渐在分类栏里归位:捐赠方列着“青河水泥厂”“退伍老兵队”“阳光小学”,物资类型栏清晰区分着“建材”“工具”“慰问品”,备注里还标着“适合坝体浇筑”“仅用于临时搭建”。当第一份按施工段需求自动生成的调配清单从便携式打印机里吐出来时,王建军看见表格最下方不知何时多了行小字:“向所有为家园努力的人致敬——小陈”。窗外传来推土机的轰鸣,远处的堤坝轮廓在探照灯下越来越清晰,而物资棚里,属于重建的另一场“战役”——这场与混乱较劲、与时间赛跑的物资调配战,正因为无数人的用心,渐渐露出有序的模样。
喜欢。
第364章 物资调配难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