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竣工还有三天,工地上的喧嚣比往日更甚,像是攒了许久的力气要在最后关头迸发出来。搅拌机的轰鸣声、钢筋的碰撞声、工人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织成一张紧张又热烈的网。王建军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台前,手指在施工计划表上的“全面质量检查”几个字上反复敲击,指腹因用力而微微发红。这是他退休前参与的最后一个项目,从溃坝后的一片狼藉到如今堤坝初具雏形,他陪着这片土地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绝容不得半点马虎。
“老周,今天咱们分三组,责任到人。”他清了清因连日操劳而有些沙哑的嗓子,声音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你带技术组重点查坝体结构,尤其是隐蔽工程,一寸都不能放过;我带质检组核材料台账,从进场到使用,每一笔都得对上;小陈你带着群众监督小组盯细节,护坡的平整度、排水系统的坡度,哪怕是一块松动的石头,都千万别漏了。”话音刚落,他把安全帽往头上一扣,带子“啪”地扣紧,靴底碾过地上的碎石,发出一连串清脆的咔嚓声,率先朝着坝体走去。
技术组这边,周明正带着两个年轻技术员钻进狭窄的排水涵洞。涵洞刚做完最后一遍清理,空气中还弥漫着混凝土的腥气。手电筒的光束在洞壁上缓缓扫过,大部分区域的混凝土表面都光滑平整,像被精心打磨过的玉石。可就在拐角处,光束突然定住了——墙面上有块指甲盖大小的气泡,在光线下泛着微弱的反光。
“记下来,编号32涵洞右壁,距地面1.2米处,存在直径约0.5厘米气泡。”周明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声,“虽然从结构力学角度看,这完全不影响整体安全,但必须修补。”他又掏出卷尺,小心翼翼地量着气泡的位置和大小,转头对身后的小伙子说:“别觉得这是芝麻大的小事,将来水流日夜冲刷,带着泥沙石子反复撞击,小气泡就可能慢慢扩大,磨成渗水的口子,到时候再修可就麻烦了。咱们干技术的,就得眼里容不得沙子。”小伙子红着脸点头,笔记本上的字迹写得又快又用力,像是要把这句话刻进心里。
质检组的办公室里,空调嗡嗡地转着,却驱不散小林脸上的凝重。她对着电脑屏幕上的钢材检测报告,眉头拧成了疙瘩。报告显示,有三批次的螺纹钢屈服强度比设计值高出了5MPa——按国家标准,这完全在合格范围内,甚至能算得上“优质品”,可小林却知道,这背后藏着隐患。
她赶紧拨通供应商张经理的电话,指尖因紧张而微微颤抖:“张经理,我是堤坝项目的小林,这批螺纹钢的检测报告我们看到了。有个情况得跟您核实下,这批钢材的冶炼参数是不是有调整?我们得按设计要求的力学性能来,不是强度越高越好。您想啊,钢筋太硬,和混凝土的握裹力就差了,时间长了容易出现缝隙,这对堤坝的整体性影响可不小……”
窗外,老李正指挥着工人搬运最后一批检测设备,听见小林的话,直起腰冲屋里竖起大拇指:“小林姑娘说得对!咱建的是堤坝,是要扛住洪水的大家伙,不是钢筋堆起来的摆设,合适最重要!这就跟穿鞋子似的,再贵的鞋不合脚,走路也得崴了!”
群众监督小组的李大爷戴着老花镜,蹲在护坡前用钢钎轻轻戳着石块缝隙。旁边的王大妈举着笔记本,一笔一划地记录:“3号段第5排第3块石,缝隙0.8厘米,合格;第7块石,缝隙1.2厘米,超标——哎,小张,这块得返工啊。”
正在不远处砌石的工人小张听见喊声,放下手里的锤子走过来,挠了挠头,脸上带着点为难:“大妈,就差0.2厘米,肉眼都快分不清了,应该没事吧?您看我这都快砌完这一排了,拆了多耽误功夫。”
李大爷把钢钎往地上一戳,发出“笃”的一声闷响,眉头也皱了起来:“咋没事?去年溃坝忘了?就是因为石块松动,缝隙越来越大,洪水一冲就垮了!你爹当年参与修老坝,临了还拉着我的手叮嘱,砌石要像过日子,缝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不然日子过不踏实,坝也守不住家。”
小张脸上的轻松劲儿一下子没了,脸色一肃,赶紧拿起撬棍:“大爷说得对,是我马虎了,我这就重新来。”说着,小心翼翼地把那块石头撬起来,仔细调整好位置,又用砂浆把缝隙填得严严实实。
午后的指挥部里,阳光透过窗户洒下一片暖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老军人拄着拐杖慢慢走了进来。他胸前的军功章擦得锃亮,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微光,手里还攥着个蓝布包,布角都磨得有些发白了。
“小王啊,我给大伙带了点自家晒的杏干,刚从树上摘下来晒的,甜着哩。”老军人的声音有些沙哑,却透着股亲切。王建军赶紧迎上去扶住老人,闻到布包里飘出的酸甜气,心里一暖。他低头看见布包里的杏干码得整整齐齐,大小都差不多,显然是精心挑选过的,边角还塞着张折叠的字条,是老军人孙子稚嫩的笔迹:“祝堤坝早日建好,爷爷的勋章最厉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指挥部里的年轻人听见动静都围了过来,有人搬来小马扎让老人坐下,有人赶紧倒了杯凉茶递过去。老人摸着桌上堆放的荣誉证书,指腹在“先进集体”的烫金字上轻轻摩挲,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了一朵花:“看见你们这么用心,我这把
第377章 竣工前的准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