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秋雨淅沥,山雾缭绕,一行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只能缓缓前行。李明衍骑在马上,随着李冰、李二郎一同返回成都城。朝廷监察御史的突然到访让水利工程陷入紧张气氛,李冰决定回郡府详细准备应对之策。
行至一处高坡,眼前豁然开朗。远处,一座雄伟的城池坐落在平原之上,城墙高大,砖瓦鳞次栉比,袅袅炊烟在雨幕中若隐若现。
34;那便是成都?34;李明衍忍不住问道。
李二郎点头:34;正是。蜀地最大的城池,自古为巴蜀之地的中心。34;
随着距离缩短,成都城的轮廓愈发清晰。城墙由夯土构筑,外覆砖石,高约三丈有余,周长数里。城门处,两队兵士严阵以待,往来商旅需一一查验身份。
入城后,李明衍更是大开眼界。宽阔的街道两侧,市张列肆,货物丰富。木质楼阁高低错落,青砖灰瓦映衬着朱红色的门柱,处处透着秦国特有的沉稳肃穆。街上行人如织,有身着锦缎的富商,有穿粗布短打的工匠,还有背着竹筐的农妇,各色人等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与他想象中的古代成都有所不同,这里虽然繁华,但处处可见秦国的治理痕迹——街道整齐划一,四方成块;卫兵巡逻严密,秩序井然;甚至市场上的度量衡器具也统一规整,显然是经过严格标准化的产物。
李二郎见他东张西望,解释道:34;成都自古为商贾云集之地,蜀锦、蜀绣、漆器、竹工皆为一绝。秦国并蜀后,更引进关中工艺,使这座城市焕发新生。34;
行至城中心区域,一座气势恢宏的府邸出现在眼前。高大的门楼上悬挂着34;蜀郡郡守府34;五个大字,门前石虎威武,卫兵挺立如松。
进入郡守府,穿过重重庭院,李明衍发现赵易一行已在正厅等候。赵易身着官服,面如冰霜,身后站着数名随从和文吏,气氛肃穆压抑。
34;御史,一路辛苦,可还顺利?蜀地气候比关中潮湿,可还适应?34;李冰亲热的行礼道。
赵易冷冷地回礼:34;李郡守。本御史自咸阳而来,是带来了大王的诏令与相国的嘱托。34;
众人落座后,李冰开口搭话,他的声音平稳可亲:34;本官时刻不忘大王与相国信任,我刚自都江堰视察工程回来,路途遥远,故而耽搁,让御史和诸位久等了。34;
赵易却冷哼一声,面色甚是难看:34;视察工程?十余年前便开工的水利,至今仍需日日视察?成效何在?34;
李冰刚要回答,赵易已自顾自地翻开手中竹简:34;我已查阅了郡中粮产记录。自水利工程开始以来,都江堰工程已耗费钜资,动用民夫数万,消耗木石不计其数。34;他把竹简慢条斯理地展开,34;然而,蜀地粮食产量增长缓慢,与投入严重不符。34;
李冰正欲解释,赵易抬手制止:34;更令人忧心的是,维护成本居高不下,每年汛期过后,都需大量人力物力修缮,实为朝廷巨大负担。34;
他放下竹简,语气越发严厉:34;郡守,你可知大王和相国对此事多么关切?大王多次提及蜀地膏腴之地,何以产粮不丰?水利之功,何以迟迟不显?34;
李冰面色凝重:34;本官明白大王心意。水利初成,确有不足,但已有改进之法,明年当见显效。34;
34;明年?34;赵易冷笑,34;每次都是明年。李郡守,大王命我明确告知,若今年蜀地粮食产量仍无显着提升,这郡守之责..34;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34;恐怕就要易人了。34;
李冰沉默良久,终于拱手道:34;多谢御史转达王上与相国期待,本官明白。请御史放心,今年必有成效。34;
赵易满意地点点头:34;后几日我将再次前往都江堰实地考察,希望能见到实质性的进展。34;说罢,他起身离去,随从们鱼贯而出。
厅堂内顿时陷入沉默。李二郎握紧拳头,脸色阴沉:34;父亲,朝廷未免太过苛责。都江堰工程规模宏大,岂能一蹴而就?34;
李冰摇摇头:34;朝廷有朝廷的难处。34;他示意众人随他进入内室。
进入一间僻静的书房,李冰挥退侍从,只留下李二郎、李明衍以及魏般。他长叹一声,面容罕见地显出几分疲惫:34;二郎,明衍,你们可知蜀地治理,难在何处。34;
话题一下子从治水转到治理,李明衍完全进入知识盲区,只能恭敬地答道:34;请郡守指教。34;
李冰沉吟片刻,徐徐道来:34;秦并巴蜀已数十年,然蜀地民心尚未完全归顺。初代郡守司马错、次代郡守张若皆以严刑峻法治蜀,虽能镇压表面,却难以服众。我接任后,改用怀柔之策,却发现症结所在——非人心叵测,而是水患横行。34;
他站起身,走到墙上挂着的蜀地地图前:34;蜀地四面环山,中为盆地,岷江从西北奔流而下,水势湍急。每逢汛期,水漫良田,百姓颗粒无收;旱季时,江水又难引入农田,庄稼枯死。加之秦法严苛,赋税不减,民难求活,怨气自生。34;
34;如今秦国虽强,新王登基,志向高远,想要席卷天下,一统六国。34;李冰指着外更大的空间,用手划着圈,34;然若想一统天下,光靠强兵远远不够。34;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34;更需粮草。34;李二郎接过话头,34;长平一战,虽歼灭赵军四十余万,但我秦军耗尽粮草。在邯郸城下进退两难,最后竟被魏信陵君公子无忌率联军击败,功亏一篑。34;
李冰冲着儿子赞许的点头:34;正是如此。朝廷痛定思痛,决定将关中和蜀地打造为粮仓,成为大军后盾。34;
李冰目光扫过众人,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34;我向先王献上都江堰之策,欲一举解决蜀地水患。先王英明,拨款兴工。这十余年,都江堰确已初见成效,水患明显减少。34;
李冰走到窗前,望着窗外,语气沉重而坚定:34;然仍有不足,若我不能尽快完善都江堰,进一步降低维护成本、提升水利效果,恐大王急迫,强行征粮,蜀地再生变故治水,实为治民。得蜀地之心者,非弓弩律令,乃这一江润泽之粟。34;
李明衍听得心潮澎湃。他从未想过,一项水利工程竟牵连着如此复杂的政治考量和民生关切。他之前一直以为,水利工程主要考虑技术和环境因素;而在此时,它关乎国家安定、民心向背,甚至是统一大业的成败。
34;郡守忧国忧民,明衍敬佩不已。34;李明衍真诚地说,34;我虽才疏学浅,愿竭尽所能,助郡守完善都江堰。34;
李冰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露出欣慰的笑容。
次日清晨,李明衍早早起床,整理思绪。昨夜他辗转难眠,一直在思考和回忆如何运用现代水利工程的理念解决都江堰面临的问题。天亮前,他终于有了些眉目。
随李冰、李二郎一同前往都江堰工地的路上,李明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34;郡守,小人认为,要解决都江堰的问题,需从三方面着手:其一,建立详细的水文记录,掌握水患规律;其二,找出当前影响最大的关键问题,集中力量攻关;其三,广纳贤才,集思广益,开发新工具新方法。34;
李冰眼前一亮:34;此言大善!具体如何实施?34;
李明衍详细解释道:34;关于水文记录,可在关键位置设立水尺,记录水位变化;每
第4章 治水乃攻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