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魏征的脚步声在空旷的火器工坊里显得异常沉重,每一步都像踩在紧绷的鼓皮上。
     这里常年弥漫着硝石、硫磺与冷铁混合的独特气味,但今天,空气里多了一丝令人不安的空洞感。
     作为监察百工的御史,他亲自清点库存是雷打不动的规矩。
     他的视线扫过一排排码放整齐的军械,最终停在工坊最深处的三个巨大铁架上。
     那里本该安放着大唐军工的最高机密——三架“雷霆弩”。
     如今,铁架空空如也,只有冰冷的铁链和几片落叶,像三张咧开的、无声嘲笑的嘴。
     魏征的心猛地一沉。
     他快步上前,手指抚过冰冷的架子,一丝灰尘都未沾染,说明失窃就在近日。
     他一把抓过旁边的库存登记簿,厚重的麻纸哗哗作响。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迅速翻到最后一页。
     墨迹未干,字迹却苍劲有力,签押处清清楚楚地写着两个字:云。
     阿史那云。
     这个名字像一根钢针,扎进魏征的脑海。
     此人是突厥降将,因骁勇善战,被破格提拔为太子亲军飞骑军的副尉,屡立战功,深得器重。
     一个外族降将,竟能接触到火器工坊的核心机密,并神不知鬼不觉地提走三架足以轰开城门的“雷霆弩”。
     这不是简单的失窃,这是内鬼,是即将引爆长安的惊天阴谋。
     魏征没有声张,他合上登记簿,面沉如水地走出工坊,对守卫命令道:“今日起,火器工坊封禁,任何人不得出入,违者以叛国论处。”
     守卫们噤若寒蝉,不知发生了何事,只能躬身领命。
     魏征则一刻不停,径直奔向东宫。
     东宫静室,檀香袅袅。
     太子李承乾正临摹一幅王羲之的字帖,神情专注,笔走龙蛇。
     魏征的到来并未让他有丝毫惊讶,他只是放下了笔,示意左右退下。
     “玄成公如此行色匆匆,可是朝中有大事?”李承乾的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
     魏征躬身,将那本登记簿呈上,压低声音道:“殿下,火器工坊失窃,三架‘雷霆弩不翼而飞。这是提货的签押。”
     李承乾接过登记簿,只看了一眼那个“云”字,眼神便倏然变得锐利。
     他没有追问细节,反而陷入了沉思。
     片刻后,他忽然开口:“传王玄策,命他立刻调阅去年至今所有西域驼队的入关记录,尤其是长兴商行的卷宗,我要知道他们采购的每一块铁料的规格和去向。”
     魏征一愣,不明白太子为何将失窃的弩机与一个商行联系起来。
     但见太子神色凝重,他不敢怠慢,立刻领命而去。
     一个时辰后,王玄策带着满身风尘赶到。
     他不仅带来了卷宗,还带来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殿下,长兴行确曾在半年前秘密采购过一批百炼精铁,规格奇特,与‘雷霆弩机匣主梁的尺寸、用料完全一致。这批铁料入关后,便不知所踪。”王玄策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更重要的是,长兴行的幕后东家,与长孙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承乾的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沉闷的声响。
     长孙家,他的亲舅舅,当朝国舅长孙无忌。
     线索在这里交汇,指向了一个他最不愿面对的敌人。
     “三架‘雷霆弩,足以在瞬间摧毁一道城门。”李承乾缓缓站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长安舆图前,“他们费尽心机,不惜动用长孙家的力量走私铁料,再让阿史那云这个内应盗走成品,目标绝不会是防卫森严的皇宫。皇宫是牢笼,他们要的不是攻破牢笼,而是夺取钥匙。”他的手指重重地按在舆图的北端,那个曾改变大唐国运的地方。
     “玄武门。”
     魏征和王玄策同时倒吸一口凉气。
     玄武门,太极宫的北门,是禁军的命脉所在。
     控制了玄武门,就等于扼住了整个长安的咽喉。
     当年太宗皇帝便是由此门奠定乾坤,如今,又有人想故技重施。
     “立刻详查阿史那云的动向,我要知道他最近见过什么人,去过什么地方。”李承乾的命令冷静得可怕。
     王玄策早已着手调查,他从袖中取出一份密报:“殿下,臣已调动陇右旧部,查明阿史那云近一月内,曾三次前往潼关驿站。每次都携带着一个沉重的铁匣出城,返回时则两手空空。他还与驿站中的一名信使有过接触。”
     “信使来自何处?”
     “漠北。”王玄策顿了顿,补充道,“更关键的是,阿史那云的母族部落,去年刚刚向回纥称臣,但仍游牧于漠北边境。那名信使,正是穿越了回纥的防线,才将家信送到他手中。”
     所有的碎片在李承乾的脑海中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图景。
     他忽然笑了,笑声中带着一丝冰冷的了然。
     “原来如此。”他喃喃自语,“我明白了。他不是

第71章 山外有火,不在灯中[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