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庠心领神会,立刻上前一步,对李倚和李振拱手道:“李先生所言,确有其理。然则,正面迎击七万虎狼之师,所需兵力、粮秣、器械皆是海量。
我家大帅虽有心报国,但连月征战,士卒疲惫,更何况前些时日刚击破山行章五万大军,军需亦是捉襟见肘。反观大王,凤翔军皆乃百战精锐,甲坚兵利,士气正旺,且有关中富庶之地为后援。
此重任,非大王莫属啊!我家大帅定当倾尽全力,为大王扫清侧翼,确保大王无后顾之忧。”他巧妙地将“实力不足”和“后勤困难”作为挡箭牌,同时不忘点明己方击破西川军队的功劳,继续把李倚往正面战场推。
双方幕僚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核心只有一个:谁去正面硬撼宋行能的七万大军?谁又能在相对安全的位置伺机而动,攫取最大的战果?帐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炭火的热度也驱不散这无声对峙带来的寒意。
李倚静静地听着,目光在王建“诚恳”的脸和李振、周庠的辩论之间流转。他深知王建的心思,也明白自己若强行推诿,不仅显得怯懦,更可能让这脆弱的同盟瞬间破裂,甚至给王建留下口实。
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察觉到身侧张承业那越来越凝重的气息——这位忠诚的宦官,最在意的是皇室威严和讨贼大义,任何避战的言行都可能让他心生疑虑。
一个念头在李倚心中迅速成型。他轻轻抬手,止住了还想继续争辩的李振,目光平静地扫过王建和周庠,最终落在张承业身上片刻,带着一丝询问和安抚的意味。
然后,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王节帅,周先生,不必再争了。讨逆平叛,乃本王之本分,岂有畏敌避险之理?”
此言一出,王建和周庠眼中都掠过一丝惊讶和不解,张承业紧皱的眉头则微微舒展。
李倚继续说道:“宋行能七万大军虽众,然其远道而来,立足未稳,且是仓促拼凑,未必真如传闻般精锐。
山行章、杨晟,跳梁小丑,不足为惧,然其盘踞彭州日久,熟悉地形,若放任其与宋行能合流,确成心腹大患。”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直视王建:“本王意已决。凤翔军主力,即日移驻汉州前线,与王节帅所部一起,共同构筑防线,与宋行能、山行章、杨晟等贼对峙!”
“大王?!”李振低呼一声,带着不解和担忧。
王建也是愣住了,完全没料到李倚会主动接下最重的担子。他本能地想说些什么,却听李倚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此其一,可集你我两军之力,稳固阵脚,挫敌锐气,使其不敢轻动。”
“其二,”李倚的目光转向张承业,语气变得郑重,“本王移驻前线,亲临战阵,便是向天下表明,本王此来只为讨逆,廓清寰宇,并无丝毫争权夺地之私心!唯愿王节帅与本王同心戮力,共襄王事!”
这番话,掷地有声,尤其是对张承业表明心迹,更是让正直的宦官眼中闪过一丝动容和欣慰,紧绷的身体也放松了些许。
李倚最后看向王建,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至于王节帅方才所提奔袭侧翼之计…本王深以为然。
待两军于汉州前线稳住阵脚,迫使贼军主力与我相持之时,便是节帅施展神勇,断其羽翼、绝其粮道的最佳时机!届时,本王在正面,牵制宋行能主力,节帅于敌后,痛击山、杨,使其首尾难顾!此战首功,非节帅莫属!”
这才是真正的以退为进!李倚主动承担了最艰苦也最显眼的正面防御任务
三百五十七章 会面(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