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以66式152毫米榴弹炮为例,其重量超过6吨,运输过程中不仅需要特制的大型运输车辆,对道路条件的要求也极为苛刻,稍有不慎就可能因道路坍塌、桥梁承重不足等问题而停滞不前,更不用说还要时刻警惕敌方的袭击,每一次运输都像是在走钢丝,风险极大。
     反观一辆105毫米的无后坐力火炮,或是一辆36管的107毫米火箭炮,重量仅在两吨多,而且依靠自身就可以轻松转移,对运输路线的要求也不再那么严苛,在一些相对崎岖的山间小道、简易公路上也能顺利通行。
     而且,轻型装备在遭遇突发状况时,更便于运输人员灵活应对,比如在遇到小规模敌人骚扰时,可以迅速调整运输方案,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隐蔽或转移。
     综合考量运输的可行性以及山东、河南、河北地区部队的实际作战需求,多为这些部队装备一些轻型火炮,无疑是当下最优的选择。
     这些轻型火炮在机动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快速部署到各个作战地点,无论是在平原地区的遭遇战,还是山区的伏击战,都能迅速为部队提供及时有效的火力支援,极大地提升部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作战能力。
     安排完第九集团军和新十七军的装备调配等事宜后,老将与陈司令、林毅一同踏上了回山西的路。
     于司令和吕军长他们对老将满怀不舍,本想极力挽留老将再多留些时日,他们深知老将在军队建设和战略规划上有着非凡的见解,期望能从老将那里获取更多宝贵的经验与指导。然而,老将归心似箭,婉拒了他们的好意。
     但老将心中挂念着山西的诸多事务,尤其是即将到来的秋收。眼瞅着再有大半个月到一个月,就到了收获的关键时节,可这段时间老将他们在冀中地区各地根据地走访时,看到的旱情让人心焦。许多地方土地干裂,庄稼因缺水而萎靡不振,根据初步估算,粮食减产恐怕会达到一半甚至更多。
     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救灾工作迫在眉睫,且没有一个统一的筹划和部署,救灾行动必然难以高效开展,只会事倍功半。
     所以,老将心急如焚,一心想着尽快赶回山西,尽早着手安排救灾的各项事宜。
     经过一个星期的艰难行军,老将几人终于回到了太原。这区区 180 多公里的路,走了整整一个星期,听起来着实魔幻,可其中的艰难险阻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一路上,为了避开日伪军的眼线,他们不断地穿越封锁线,时而趁着夜色掩护,悄无声息地潜行;时而巧妙利用地形,在山林间迂回前进,每一步都充满了惊险与挑战。
     在即将返回山西之前,老将提前向延州发去电报,详细报告了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几个省份所面临的严重旱情。同时,他还一并呈上了精心拟定的救灾抢人计划。中央方面收到电报后,迅速召开会议进行研讨,最终同意了老将的计划。
     不仅如此,为了确保救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中央特意选派了一位精通地方工作的领导,前往山西协助老将推进相关事宜。

第614章 救灾计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