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64章 经济战(五)[1/2页]

我在抗日卖军火 海棠花开在冬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林毅坚定地回应:“二爷,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建立起严格的货币发行制度和信用体系。我们可以先在我们根据地内进行试点,让民众切实看到新货币的价值和稳定性。
     而且,我们还有两个巨大的优势 —— 民众对我们党的信任。只要我们说到做到,用实际行动证明新货币的可靠性,就一定能赢得民众的支持,还有就是我可以提供很多别人没有的物资。”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实现 “以战养战” 的目的,在占领区扶持伪政权发行货币,以此控制经济命脉、掠夺资源。这些货币不仅是经济侵略的工具,更是日本妄图从根本上瓦解中国抵抗力量的手段,其背后是沦陷区民众遭受的沉重苦难。
     在东北,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随之成立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发行了伪满洲国圆。伪满洲国圆与日元等价挂钩,初期可自由兑换,以此将东北经济纳入日本的控制体系。
     从 1 分的铝质硬币,到 100 圆的纸币,伪满洲国圆的面额多样,纸币上印着伪满象征图案,硬币刻有 “伪满洲国” 字样,试图从视觉上潜移默化地改变民众认知。
     日军通过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强制收兑中国原有的银元、东北地方纸币,用低值伪币换取贵金属和物资,垄断工矿、农业资源,为其侵略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
     华北地区,1937 年日本扶持王克敏成立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设立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券,即 “联准券”。
     联准券初期与日元、伪满圆等价,面额从 1 分至 100 圆不等,纸币图案多为中国传统建筑,企图用熟悉的文化符号混淆民众,削弱他们对伪政权货币的抵触。
     伪政权强制商家、民众使用联准券,禁用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通过通货膨胀,疯狂掠夺民间财富,将华北的粮食、棉花、矿产等战略资源运往日本或供给侵华日军。
     华中地区,随着日军占领上海、南京,梁鸿志的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伪华兴商业银行发行的华兴商业银行券(“华兴券”)登上历史舞台。华兴券与日元、伪满圆等挂钩,初期还能兑换法币,但比值被日方操控。
     其纸币印着中国传统纹饰和人物,打着 “正统” 的幌子,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强制推行,控制金融市场,为日本资本渗透华中地区大开方便之门。
     1940 年,汪精卫的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央储备银行券(“中储券”)开始流通。中储券初期与法币等值,后通过行政手段压低法币汇率,并与日元固定汇率。
     日本为弥补军费,大肆滥发中储券,导致华中地区物价飞涨,民众积蓄化为乌有。汪伪政权禁止法币流通,用中储券低价收兑法币,再将法币运至上海租界套购外汇和物资

第764章 经济战(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