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88章 搞定新钞票(二)[1/2页]

我在抗日卖军火 海棠花开在冬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而那家企业的车间里,工人们已经开始调试机器。当第一批带着做旧纹路的 “1938 年版 10 日元券” 从印刷机里吐出时,业务经理拿着样张摇了摇头,终究没琢磨透这位神秘客户的用意,只当是哪位导演突发奇想的艺术执念,在笔记本上写下备注:“电影道具,日伪旧钞,20 亿,加急,需做旧”。末尾还忍不住画了个小小的问号。
     其实二战结束前的日元跟现在的日元有很大区别,特别是在二战爆发前日元面值也不大,也很保值的。
     1871 年,日本颁布《新货币条例》,正式确立金本位制,第一版旧日元由此诞生,这一时刻不仅开启了日本现代货币体系的篇章,也让日元与国际货币体系有了最初的连接。
     当时,1 日元的含金量被设定为 1.5 克,而同期 1 美元的含金量为 1.6 克,如此接近的含金量使得日元与美元的汇率在初期基本维持在 1:1 左右,这种近乎等值的状态,既体现了日本在货币制度上向西方看齐的努力,也为其融入全球经济贸易体系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旧日元,在面值设置上显得颇为克制,最大面值仅有 100 日元,这并非是技术层面的局限,而是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交易需求相适配。
     在金本位制度下,货币的价值有着坚实的黄金储备作为支撑,100 日元所对应的黄金价值,足以满足当时社会绝大多数的交易场景,无论是日常的商品买卖,还是企业间的小额贸易,较小的面值便已足够应对。
     纸币的设计也充满了时代特色,上面印有圣德太子等历史人物的肖像以及传统的纹样,这些元素不仅承载着日本的历史文化,更在无形中强化了货币背后的信用背书,那时的日元,在面值与汇率上都展现出一种与世界经济体系相对平衡的态势。
     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一直延续到二战之前,虽然期间经历了一些波动,比如一战时期,日本凭借战争契机成为债权国,日元曾出现短暂的升值;
     在大萧条时期,为了刺激出口,日本政府主动采取了货币贬值的措施,但即便如此,直到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 美元兑换日元的汇率也没有突破 5 日元,100 日元的最大面值始终保持未变。
     这背后的关键原因在于,当时的货币发行仍有一定的黄金储备作为保障,通货膨胀处于可控范围之内,社会经济活动的规模和交易金额尚未达到需要更大面值货币的程度。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日常消费使用 10 日元、50 日元的纸币就已足够,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物资采购,也无需面对动辄上万的交易金额,因此,100 日元的最大面值在当时是合理且适用的。
     然而,1945 年日本战败成为了日元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战争的创伤使得日本的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工业产能大幅下降,物资极度匮乏,整个社会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中。为了支付战争赔款、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以及满足基本的社会需

第788章 搞定新钞票(二)[1/2页]